-
-
-
文官集团的势力正是王振掌权路上的第一个障碍,
但是出人意料的是,事后证明,
真正能够对王振起到遏制作用的,是第二道障碍,
而组成这道障碍的,是一个女人。
一个女人能拥有比文官集团更为强大的力量吗?
是的,在我看来,还不仅如此。
这位伟大的女性不但能够左右朝政,还能废立天子!
此人就是朱祁镇的祖母——张太皇太后。
十一年前,她是张皇后,
十年前,她是张太后,
现在,她是张太皇太后。
在这十一年中,她失去了自己的丈夫和儿子,
令人啼笑皆非的是,每失去一个亲人,
她的级别就提升一次。
这大概是世界上最让人痛苦的提升。
死者已矣,活人还得好好干,
张太皇太后擦干眼泪,开始辅佐自己的孙子,
实际上,如果不是她的决定,
朱祁镇是当不了皇帝的。
在朱瞻基死后,由于太子很小,
且有传言太子并非其母孙贵妃所生,
而是由宫女代生的,所以太子地位很不稳固,
外地藩王来当皇帝的谣言传得满天飞。
在这关键时刻,张太后坚决地支持了太子朱祁镇,
并拥立他为皇帝。
这样的一个人,不要说论能力,就是排资历也能吓死人,
真正做到了“号令天下,谁敢不从”。
而这位祖母级的人物也并不是光说不练的,
王振就曾经被她恶整过一次,
这件事情也成为了王振心中永远的痛。
正统(英宗年号)元年(1436)二月,
张太皇太后召集五大臣入朝开会,等到这五个人到齐后,
张太皇太后把皇帝领了过来,让他看清楚这五个人,
然后语重心长地说道:“这五个人是先帝留给陛下的,
如果陛下有什么想做的事情,一定要和这五个人商量。”
随后,她又说出了一句很有分量的话:
“如果事情没有得到这五个人的赞成,你就不能做!”
年幼的朱祁镇畏惧地看着他的这位祖母,
似懂非懂地点了点头。
一旁的五大臣十分感动,但他们想不到的是,
这位太皇太后叫他们来绝不仅仅是要表示对他们的信任,
她还有一项重要的工作要做。
过了一会,张太皇太后命令宣王振进宫,
王振得命后立刻入宫面见,他也绝对想不到,
自己人生中的最大一场噩梦即将开始。
王振入宫后,看见五位大臣和皇帝都在场,
估计是在开高级别会议,召自己前来,莫非是要委以重任?
王振跪拜行礼后,
刚才还和颜悦色地太皇太后一下子从慈母变成了恶煞(颜色顿异)!
她突然对王振大喝:“你侍候皇帝的起居,不过是个宦官而已,
却多有不法的行为,今天,我要杀了你!”
就在太后大喝的同时,殿上的侍卫拔出了亮闪闪的刀,
架在了王振的脖子上。
骂完后立刻就动手,招呼都不打一个,
从其动作熟练度和时间连接上看,
相信这一连串的举动应该是经过预先彩排的。
原先一团和气的大殿突然杀气腾腾,
王振顿时魂不附体,他万想不到,
今天让他进宫的目的不是委以重任,
而是准备让他进鬼门关参观旅游。
一脸杀气的太后站在殿上,亮闪闪的刀剑拔了出来,
面对着突然发生的一切,王振吓得浑身发抖,不停地打哆嗦。
这一景象的突然出现不但出乎王振的意料,
也让在场的五位大臣一头雾水。
他们这才明白,这位平常神色温和的太后竟然还有这么凶狠的一面,
而让他们到场的目的绝不仅仅是交待事情,
还同时给他们安排了观众的角色。
朱祁镇大为吃惊,便跪下来求祖母开恩,而大臣们也一起求情。
其实张太皇太后并不是真想杀掉王振,
因为当时的王振实在算是个老实人,也没有犯什么错误,
于是她便顺水推舟,饶恕了王振,但同时恶狠狠地警告他:
“今天看在有人为你求情的分上,就饶了你,今后不准你干预国事!”
王振狼狈不堪地退了出去,
太皇太后那可怕的眼神给他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造成了他的心理阴影,
自此之后,只要见到这位太皇太后,
他就如同老鼠见了猫一样,马上退避三舍,逃之夭夭。
张太皇太后并没有放松对王振的敲打,
隔三差五地便会找个时间把王振叫过去骂一顿,
这种搞法使得王振痛苦不堪,足足被骂七年。
有这样的两个障碍,王振的夺权道路可谓任重道远,
因此他及时转变策略,对三杨礼敬有加,
每次到内阁去传旨时候,都摆出一副羞涩的表情,
像刚上门的女婿见老丈人一样,畏畏缩缩地站在门外,不敢进门。
等到三杨发现他站在外面,让他进来招呼他坐的时候,
他都会表现得受宠若惊,好像能够和三杨说话就是自己前世修来的福分一样,
他的这些举动使得三杨也做出了错误的判断,认为这是一个不错的人。
在他谦恭的表象之下,却不断地拉帮结伙,扩大自己的势力,
他利用司礼监的权力安插自己的侄子王山为锦衣卫同知,并广结党羽,控制朝臣。
这位王山先生听说自己的叔伯发达了,远来投奔,得此高官,十分得意,
但如果他知道在七年后,等待自己的将是什么,恐怕打死他也不会来当这个官了。
三杨可以应付过去,但那个老太婆是应付不过去的,隔那么几天,
王振总要被拉过去骂一顿,这也是无可奈何的事情,
王振没有办法,这个天不怕地不怕的老前辈是他所对付不了的。
只能等她老人家自然死亡了。这一天终于来到了。
正统七年(1442)十月,
历经四朝的张太祖太后离开了人间,
王振夺权路上最大的阻碍就此消散。
此时,三杨中的杨荣已经去世,
而剩下的杨士奇和杨溥也已年老多病。
王振的机会来了。他从此大权独揽,广结同党,
控制了锦衣卫,还收了很多属下,
其中不乏饱学之辈,圣人门徒,
而要论最无耻的一个,莫过于工部侍郎王祐。
这位王祐先生曾经有一次到王振家中探望。
在明代,大臣们都留有胡须,
而王振没有胡须(身不能至,心向往之),
但当他见到王祐时,才发现这位大臣也没有留胡须,便问他原因。
(以下内容可能引发呕吐,请先做好思想准备)
王祐先生是这样回答他的:“老爷没有胡须,儿子我怎么敢留呢?”
在我看来,王祐先生真正达到了无耻无界限的境界,
正是有了这些无耻之徒的帮助,王振在朝廷内的势力越来越大,
他排除异己,利用杨士奇儿子杀人的事件,
攻击他教子无方,最终打垮了这位四朝老臣,
之后他又陆续诬陷户部尚书刘中、祭酒李时勉等不服从他的大臣,并把他们赶出了京城。
此时的王振,内得皇帝信任,外有打手帮忙,
独掌大权,鱼肉百官,可谓风光无限,
成为了明朝开国以来最有权势的太监。
大权在手的王振并不满足,
他决定做一件前人不敢做甚至不敢想的事情。
五十年前,朱元璋先生为了防止今天王振现象的出现,
特地在宫门口立了一面三尺高的铁碑,
铸上八个大字“内臣不得干预政事”。
可是正所谓人走碑凉,
谁写的,立在哪里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有没有人管,
有没有人执行,到了王振当权,
这块碑文就被当成了贴在墙上没人管的奖状,再也无一人理睬。
大家不理,王振却不一样,
他总是觉得这玩意太刺眼,于是便命人移走这座碑。
如果老朱还在,他一定会把王振这小子抓起来,
剐上三千刀再让他死,可时代不同了,也实在不行了。
大家第二天上朝,看见开国皇帝的手迹突然没有了,
却都保持了集体沉默,他们都知道是谁干的,
到最后却成了打死我也不说,打死我也不管。
朝政如此,多言何用?!
但就在王振气焰滔天之时,也有一个人就不买他的帐,
虽然吃了点亏,但王振终究还是不能把他怎么样。
事情的经过是这样的,正统六年(1441),
当时太祖太后已经病危,无法再训斥王振,
三杨也无能为力,王振实际上已经控制了朝政大权,
所有外地巡抚官员回京都要照例孝敬王振一些金银财宝,
多少倒无所谓,但总得意思一下,表示对这位死太监的尊重。
也正是在这个时候,此人从山西巡抚回来,
别说金银,连陈醋都没带回来一瓶。
王振气得七窍冒烟,大发雷霆,当即把这个人关了起来。
王振是一个做事偏激的人,对于这种明摆着不给面子的人,
他是不会留情的,他本已准备编织罪名,把这个人干掉。
但出乎他意料的是,
不但地方上的官僚老百姓帮他说话,
连朝中重臣杨士奇等人也为他求情,
甚至某些藩王也出面了,要王振不要把事情做绝,
否则就要他好看。(藩王可是不好对付的)
一贯整人到底的王振终于意识到,
这个人虽然权位不高,却很不简单,是不能“人道毁灭”的,
于是他一反常态,放了这个人(不放也不行)。
此人也确实厉害,他被整得很惨,
却一句软话也没有说过,一直痛骂王振,
一点面子也不给他,坚持和他对抗到底。
这位硬骨头有背景的仁兄就是于谦。
可惜在当时这样的人太少了。
掌握朝政,统领群臣虽然威风,
但这并不是王振的最终目的,
事实上,王振并不只是一个贪财贪权的人,
他也有自己的追求抱负。
王振也有着自己的偶像,
他的梦想就是有朝一日像自己的这位偶像一样,
横扫千军,锐不可当。
他的这位偶像就是朱祁镇的曾祖父朱棣。
虽然自己以前只是个文人(现在是太监),
但却十分向往率军出征的威风凛凛,
而先辈郑和的丰功伟业也不断鼓励着他。
太监就不能横刀立马么?立给你们看看!
这下问题严重了。
一个人如果饥饿就会去找东西吃,
因为这是他的基本需求。
如果他已经吃饱了呢?那么他就会四处闲逛,
找点事情干,反正闲着也闲着。
如果一个吃饱的人又找不到什么好事干,
他可能就会去干坏事,实现自我价值。
王振大概就属于后两种情况。
他已经大权在握,家财万贯,权和钱都有了,
这位死太监也有了新的人生追求——建功立业,名留青史。
应该说,有这样的志向是好的,
但问题关键在于这位有志太监本身的素质如何。
他明明是个不成器的教书先生,明明是个投机的死太监,
明明是个贪图权位的小人,但他现在居然要把自己往军事天才,
战争英雄上面靠,就实在是太不要脸了。
偏偏当时的时局给了他这样一个不要脸的机会。
我们前面说过,那位被朱棣打得落花流水的马哈木有个好儿子,
永乐十六年(1418),马哈木的儿子脱欢承袭了父亲的爵位,
并从此开始了称霸蒙古的军事行动。
事实证明,这位仁兄确实是有本事的,
仅仅过了六年,脱欢就击败了瓦剌的其它部落,
统一了瓦剌,成为了瓦剌独一无二的首领。
之后,他拥立黄金家族成员脱脱不花为汗,
并开始攻击阿鲁台。
由于当年被朱棣打得太惨,阿鲁台元气不足,
在与瓦剌的战斗中被击败,宣德九年(1434),
阿鲁台被脱欢击败,并最终战死于大漠之中,
这位曾与永乐第一名将朱棣周旋几十年的风云人物就此结束了一生。
脱欢是一个很有野心的人,
他的梦想绝不局限于做一个太师,
他的真正理想是恢复大元的天下,
重新占据中原,但上天没有给他这个机会。
正统四年(1439),壮志未酬的脱欢死掉了,
可是明朝并没有因此得到和平,因为替代他的,
是一个更为可怕的对手——也先。
也先是脱欢的儿子,他比他的父亲更加强悍,
也更加聪明,短短几年之内,
他向西攻击哈密,控制了西域通道,
威逼明朝西北边境,他向东攻击兀良哈,
正统十年,瓦剌彻底击败了兀良哈三卫,
并控制了当时尚很弱小的女真族,甚至威胁到了朝鲜。
此时的蒙古已经完成了统一,而也先与他的父亲一样,
也整日梦想着恢复大元天下,所以,在一切就绪之后,
他把自己的矛头指向了明朝。
虽说也先进攻明朝报有自己的政治目的,
但在我看来,引起这场冲突最大的原因还是在于钱。
蒙古人很会打仗,不过也很穷,他们不种地,
也不纺纱,要想得到生活必需品,
只能通过两种途径,一种是交换,另一种是抢劫。
在朱棣的那个时代,蒙古人更多采用第二种方法,
来得快又方便,但经过朱棣的几堂军事教学课,
以及拳脚刀剑的教育方式,蒙古逐渐意识到,继续抢下去会亏本的。
而且在抢劫的时候,
他们往往不能够拿到自己想要的东西,
比如你家缺衣服,想抢几匹布,
可出去几次都遇不上(人家不可能准备好了让你抢),
抢劫是刀头舔血的行当,随时可能完蛋。
为几匹布就把命丢了,实在不划算。
于是,在此之后,
蒙古开始走第一条道路——和平发展之路。
他们开始和明朝政府做生意,
蒙古部落家家户户都养马,养羊,
发财致富之道就从这里开始了。
在部落首领的倡议下,蒙古部落开始大量放牧,
生意也越做越大,贸易的形式以朝贡为主,
每年蒙古定期入京交易,经常带着牲畜千余头,
皮毛几千张,浩浩荡荡地来做生意,随行的还有使者,
在我们的印象中,使者应该只有一两个人,
不过蒙古部落派来的使者人数却要加个千字——一两千人。
从古至今,估计没有哪个国家派外交使节会一下子派出上千人,
而这些所谓的使者实际上是蒙古的小商小贩,
他们都是赶着自己的牛羊马来做搞对外贸易的。
如果就这样做生意做下去也不错,毕竟各取所需,
而且明朝总是处于贸易的优势地位,每年都是贸易顺差。
因为手工业品的生产已经形成了规模化,从史料分析,
当时的明朝政府也确实有抬高物价的嫌疑,
各种瓷器、纺织品的价格确实有些偏高,但蒙古人也只能全盘接受。
道理也很简单,天下只此一家,别无分店,
你想买就买,想卖就卖,不愿意就散伙!
明朝的人可以不吃牛羊肉,但蒙古人不能没有纺织品,
没有日常用具,所以不能散伙。
这看似对明朝而言一本万利的生意中,却隐藏着危机。
-
-
- [00:00.30]文官集团的势力正是王振掌权路上的第一个障碍,
[00:07.45]但是出人意料的是,事后证明,
[00:10.81]真正能够对王振起到遏制作用的,是第二道障碍,
[00:16.21]而组成这道障碍的,是一个女人。
[00:20.88]一个女人能拥有比文官集团更为强大的力量吗?
[00:26.68]是的,在我看来,还不仅如此。
[00:30.75]这位伟大的女性不但能够左右朝政,还能废立天子!
[00:37.53]此人就是朱祁镇的祖母——张太皇太后。
[00:44.46]十一年前,她是张皇后,
[00:48.43]十年前,她是张太后,
[00:50.84]现在,她是张太皇太后。
[00:55.10]在这十一年中,她失去了自己的丈夫和儿子,
[01:00.86]令人啼笑皆非的是,每失去一个亲人,
[01:05.13]她的级别就提升一次。
[01:08.48]这大概是世界上最让人痛苦的提升。
[01:13.70]死者已矣,活人还得好好干,
[01:18.42]张太皇太后擦干眼泪,开始辅佐自己的孙子,
[01:24.02]实际上,如果不是她的决定,
[01:27.09]朱祁镇是当不了皇帝的。
[01:31.91]在朱瞻基死后,由于太子很小,
[01:36.35]且有传言太子并非其母孙贵妃所生,
[01:40.64]而是由宫女代生的,所以太子地位很不稳固,
[01:46.12]外地藩王来当皇帝的谣言传得满天飞。
[01:52.73]在这关键时刻,张太后坚决地支持了太子朱祁镇,
[01:57.94]并拥立他为皇帝。
[02:02.23]这样的一个人,不要说论能力,就是排资历也能吓死人,
[02:08.83]真正做到了“号令天下,谁敢不从”。
[02:13.76]而这位祖母级的人物也并不是光说不练的,
[02:18.29]王振就曾经被她恶整过一次,
[02:21.78]这件事情也成为了王振心中永远的痛。
[02:28.00]正统(英宗年号)元年(1436)二月,
[02:30.83]张太皇太后召集五大臣入朝开会,等到这五个人到齐后,
[02:37.88]张太皇太后把皇帝领了过来,让他看清楚这五个人,
[02:44.80]然后语重心长地说道:“这五个人是先帝留给陛下的,
[02:54.45]如果陛下有什么想做的事情,一定要和这五个人商量。”
[03:02.60]随后,她又说出了一句很有分量的话:
[03:08.38]“如果事情没有得到这五个人的赞成,你就不能做!”
[03:16.71]年幼的朱祁镇畏惧地看着他的这位祖母,
[03:20.76]似懂非懂地点了点头。
[03:24.43]一旁的五大臣十分感动,但他们想不到的是,
[03:30.43]这位太皇太后叫他们来绝不仅仅是要表示对他们的信任,
[03:35.85]她还有一项重要的工作要做。
[03:39.59]过了一会,张太皇太后命令宣王振进宫,
[03:45.50]王振得命后立刻入宫面见,他也绝对想不到,
[03:49.85]自己人生中的最大一场噩梦即将开始。
[03:56.55]王振入宫后,看见五位大臣和皇帝都在场,
[04:01.63]估计是在开高级别会议,召自己前来,莫非是要委以重任?
[04:10.21]王振跪拜行礼后,
[04:12.33]刚才还和颜悦色地太皇太后一下子从慈母变成了恶煞(颜色顿异)!
[04:19.05]她突然对王振大喝:“你侍候皇帝的起居,不过是个宦官而已,
[04:27.29]却多有不法的行为,今天,我要杀了你!”
[04:34.51]就在太后大喝的同时,殿上的侍卫拔出了亮闪闪的刀,
[04:40.36]架在了王振的脖子上。
[04:43.85]骂完后立刻就动手,招呼都不打一个,
[04:48.01]从其动作熟练度和时间连接上看,
[04:51.76]相信这一连串的举动应该是经过预先彩排的。
[04:57.80]原先一团和气的大殿突然杀气腾腾,
[05:02.35]王振顿时魂不附体,他万想不到,
[05:05.84]今天让他进宫的目的不是委以重任,
[05:09.07]而是准备让他进鬼门关参观旅游。
[05:15.07]一脸杀气的太后站在殿上,亮闪闪的刀剑拔了出来,
[05:22.13]面对着突然发生的一切,王振吓得浑身发抖,不停地打哆嗦。
[05:29.11]这一景象的突然出现不但出乎王振的意料,
[05:31.96]也让在场的五位大臣一头雾水。
[05:37.69]他们这才明白,这位平常神色温和的太后竟然还有这么凶狠的一面,
[05:45.95]而让他们到场的目的绝不仅仅是交待事情,
[05:50.22]还同时给他们安排了观众的角色。
[05:55.50]朱祁镇大为吃惊,便跪下来求祖母开恩,而大臣们也一起求情。
[06:03.12]其实张太皇太后并不是真想杀掉王振,
[06:09.72]因为当时的王振实在算是个老实人,也没有犯什么错误,
[06:16.02]于是她便顺水推舟,饶恕了王振,但同时恶狠狠地警告他:
[06:25.05]“今天看在有人为你求情的分上,就饶了你,今后不准你干预国事!”
[06:38.42]王振狼狈不堪地退了出去,
[06:42.20]太皇太后那可怕的眼神给他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造成了他的心理阴影,
[06:50.38]自此之后,只要见到这位太皇太后,
[06:54.55]他就如同老鼠见了猫一样,马上退避三舍,逃之夭夭。
[07:02.98]张太皇太后并没有放松对王振的敲打,
[07:07.75]隔三差五地便会找个时间把王振叫过去骂一顿,
[07:13.10]这种搞法使得王振痛苦不堪,足足被骂七年。
[07:20.02]有这样的两个障碍,王振的夺权道路可谓任重道远,
[07:27.31]因此他及时转变策略,对三杨礼敬有加,
[07:32.87]每次到内阁去传旨时候,都摆出一副羞涩的表情,
[07:38.47]像刚上门的女婿见老丈人一样,畏畏缩缩地站在门外,不敢进门。
[07:45.95]等到三杨发现他站在外面,让他进来招呼他坐的时候,
[07:50.91]他都会表现得受宠若惊,好像能够和三杨说话就是自己前世修来的福分一样,
[07:59.87]他的这些举动使得三杨也做出了错误的判断,认为这是一个不错的人。
[08:09.44]在他谦恭的表象之下,却不断地拉帮结伙,扩大自己的势力,
[08:17.28]他利用司礼监的权力安插自己的侄子王山为锦衣卫同知,并广结党羽,控制朝臣。
[08:27.02]这位王山先生听说自己的叔伯发达了,远来投奔,得此高官,十分得意,
[08:36.64]但如果他知道在七年后,等待自己的将是什么,恐怕打死他也不会来当这个官了。
[08:45.30]三杨可以应付过去,但那个老太婆是应付不过去的,隔那么几天,
[08:53.61]王振总要被拉过去骂一顿,这也是无可奈何的事情,
[08:59.38]王振没有办法,这个天不怕地不怕的老前辈是他所对付不了的。
[09:06.02]只能等她老人家自然死亡了。这一天终于来到了。
[09:14.57]正统七年(1442)十月,
[09:16.71]历经四朝的张太祖太后离开了人间,
[09:22.37]王振夺权路上最大的阻碍就此消散。
[09:29.15]此时,三杨中的杨荣已经去世,
[09:33.52]而剩下的杨士奇和杨溥也已年老多病。
[09:38.72]王振的机会来了。他从此大权独揽,广结同党,
[09:44.95]控制了锦衣卫,还收了很多属下,
[09:48.55]其中不乏饱学之辈,圣人门徒,
[09:52.86]而要论最无耻的一个,莫过于工部侍郎王祐。
[10:00.12]这位王祐先生曾经有一次到王振家中探望。
[10:04.06]在明代,大臣们都留有胡须,
[10:07.81]而王振没有胡须(身不能至,心向往之),
[10:10.76]但当他见到王祐时,才发现这位大臣也没有留胡须,便问他原因。
[10:18.24](以下内容可能引发呕吐,请先做好思想准备)
[10:23.85]王祐先生是这样回答他的:“老爷没有胡须,儿子我怎么敢留呢?”
[10:33.51]在我看来,王祐先生真正达到了无耻无界限的境界,
[10:40.88]正是有了这些无耻之徒的帮助,王振在朝廷内的势力越来越大,
[10:48.19]他排除异己,利用杨士奇儿子杀人的事件,
[10:52.78]攻击他教子无方,最终打垮了这位四朝老臣,
[10:58.39]之后他又陆续诬陷户部尚书刘中、祭酒李时勉等不服从他的大臣,并把他们赶出了京城。
[11:09.08]此时的王振,内得皇帝信任,外有打手帮忙,
[11:14.57]独掌大权,鱼肉百官,可谓风光无限,
[11:19.05]成为了明朝开国以来最有权势的太监。
[11:25.09]大权在手的王振并不满足,
[11:28.52]他决定做一件前人不敢做甚至不敢想的事情。
[11:35.10]五十年前,朱元璋先生为了防止今天王振现象的出现,
[11:41.26]特地在宫门口立了一面三尺高的铁碑,
[11:46.42]铸上八个大字“内臣不得干预政事”。
[11:52.48]可是正所谓人走碑凉,
[11:55.33]谁写的,立在哪里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有没有人管,
[12:02.06]有没有人执行,到了王振当权,
[12:06.11]这块碑文就被当成了贴在墙上没人管的奖状,再也无一人理睬。
[12:10.57]大家不理,王振却不一样,
[12:14.53]他总是觉得这玩意太刺眼,于是便命人移走这座碑。
[12:21.48]如果老朱还在,他一定会把王振这小子抓起来,
[12:26.67]剐上三千刀再让他死,可时代不同了,也实在不行了。
[12:34.68]大家第二天上朝,看见开国皇帝的手迹突然没有了,
[12:41.03]却都保持了集体沉默,他们都知道是谁干的,
[12:45.43]到最后却成了打死我也不说,打死我也不管。
[12:50.38]朝政如此,多言何用?!
[12:54.58]但就在王振气焰滔天之时,也有一个人就不买他的帐,
[12:57.90]虽然吃了点亏,但王振终究还是不能把他怎么样。
[13:03.91]事情的经过是这样的,正统六年(1441),
[13:08.06]当时太祖太后已经病危,无法再训斥王振,
[13:14.20]三杨也无能为力,王振实际上已经控制了朝政大权,
[13:20.94]所有外地巡抚官员回京都要照例孝敬王振一些金银财宝,
[13:27.58]多少倒无所谓,但总得意思一下,表示对这位死太监的尊重。
[13:34.82]也正是在这个时候,此人从山西巡抚回来,
[13:40.50]别说金银,连陈醋都没带回来一瓶。
[13:44.36]王振气得七窍冒烟,大发雷霆,当即把这个人关了起来。
[13:52.67]王振是一个做事偏激的人,对于这种明摆着不给面子的人,
[13:58.62]他是不会留情的,他本已准备编织罪名,把这个人干掉。
[14:05.47]但出乎他意料的是,
[14:07.37]不但地方上的官僚老百姓帮他说话,
[14:12.13]连朝中重臣杨士奇等人也为他求情,
[14:16.76]甚至某些藩王也出面了,要王振不要把事情做绝,
[14:21.66]否则就要他好看。(藩王可是不好对付的)
[14:27.65]一贯整人到底的王振终于意识到,
[14:29.70]这个人虽然权位不高,却很不简单,是不能“人道毁灭”的,
[14:37.05]于是他一反常态,放了这个人(不放也不行)。
[14:42.37]此人也确实厉害,他被整得很惨,
[14:45.68]却一句软话也没有说过,一直痛骂王振,
[14:49.89]一点面子也不给他,坚持和他对抗到底。
[14:54.22]这位硬骨头有背景的仁兄就是于谦。
[14:59.76]可惜在当时这样的人太少了。
[15:06.45]掌握朝政,统领群臣虽然威风,
[15:10.29]但这并不是王振的最终目的,
[15:13.34]事实上,王振并不只是一个贪财贪权的人,
[15:18.19]他也有自己的追求抱负。
[15:22.29]王振也有着自己的偶像,
[15:25.28]他的梦想就是有朝一日像自己的这位偶像一样,
[15:30.03]横扫千军,锐不可当。
[15:33.43]他的这位偶像就是朱祁镇的曾祖父朱棣。
[15:40.08]虽然自己以前只是个文人(现在是太监),
[15:44.69]但却十分向往率军出征的威风凛凛,
[15:49.51]而先辈郑和的丰功伟业也不断鼓励着他。
[15:54.69]太监就不能横刀立马么?立给你们看看!
[16:00.37]这下问题严重了。
[16:02.88]一个人如果饥饿就会去找东西吃,
[16:06.37]因为这是他的基本需求。
[16:09.06]如果他已经吃饱了呢?那么他就会四处闲逛,
[16:13.31]找点事情干,反正闲着也闲着。
[16:16.92]如果一个吃饱的人又找不到什么好事干,
[16:20.83]他可能就会去干坏事,实现自我价值。
[16:25.91]王振大概就属于后两种情况。
[16:29.10]他已经大权在握,家财万贯,权和钱都有了,
[16:34.15]这位死太监也有了新的人生追求——建功立业,名留青史。
[16:43.32]应该说,有这样的志向是好的,
[16:46.82]但问题关键在于这位有志太监本身的素质如何。
[16:52.56]他明明是个不成器的教书先生,明明是个投机的死太监,
[16:58.57]明明是个贪图权位的小人,但他现在居然要把自己往军事天才,
[17:06.09]战争英雄上面靠,就实在是太不要脸了。
[17:11.60]偏偏当时的时局给了他这样一个不要脸的机会。
[17:18.49]我们前面说过,那位被朱棣打得落花流水的马哈木有个好儿子,
[17:28.59]永乐十六年(1418),马哈木的儿子脱欢承袭了父亲的爵位,
[17:33.65]并从此开始了称霸蒙古的军事行动。
[17:38.23]事实证明,这位仁兄确实是有本事的,
[17:41.17]仅仅过了六年,脱欢就击败了瓦剌的其它部落,
[17:45.41]统一了瓦剌,成为了瓦剌独一无二的首领。
[17:49.85]之后,他拥立黄金家族成员脱脱不花为汗,
[17:54.60]并开始攻击阿鲁台。
[17:57.39]由于当年被朱棣打得太惨,阿鲁台元气不足,
[18:02.58]在与瓦剌的战斗中被击败,宣德九年(1434),
[18:06.53]阿鲁台被脱欢击败,并最终战死于大漠之中,
[18:10.18]这位曾与永乐第一名将朱棣周旋几十年的风云人物就此结束了一生。
[18:19.24]脱欢是一个很有野心的人,
[18:22.29]他的梦想绝不局限于做一个太师,
[18:26.27]他的真正理想是恢复大元的天下,
[18:30.26]重新占据中原,但上天没有给他这个机会。
[18:37.10]正统四年(1439),壮志未酬的脱欢死掉了,
[18:42.40]可是明朝并没有因此得到和平,因为替代他的,
[18:45.95]是一个更为可怕的对手——也先。
[18:52.79]也先是脱欢的儿子,他比他的父亲更加强悍,
[18:58.03]也更加聪明,短短几年之内,
[19:01.33]他向西攻击哈密,控制了西域通道,
[19:05.26]威逼明朝西北边境,他向东攻击兀良哈,
[19:10.69]正统十年,瓦剌彻底击败了兀良哈三卫,
[19:14.29]并控制了当时尚很弱小的女真族,甚至威胁到了朝鲜。
[19:21.42]此时的蒙古已经完成了统一,而也先与他的父亲一样,
[19:25.63]也整日梦想着恢复大元天下,所以,在一切就绪之后,
[19:32.73]他把自己的矛头指向了明朝。
[19:36.96]虽说也先进攻明朝报有自己的政治目的,
[19:41.45]但在我看来,引起这场冲突最大的原因还是在于钱。
[19:49.73]蒙古人很会打仗,不过也很穷,他们不种地,
[19:55.27]也不纺纱,要想得到生活必需品,
[19:59.25]只能通过两种途径,一种是交换,另一种是抢劫。
[20:07.21]在朱棣的那个时代,蒙古人更多采用第二种方法,
[20:12.20]来得快又方便,但经过朱棣的几堂军事教学课,
[20:17.29]以及拳脚刀剑的教育方式,蒙古逐渐意识到,继续抢下去会亏本的。
[20:24.94]而且在抢劫的时候,
[20:27.49]他们往往不能够拿到自己想要的东西,
[20:31.85]比如你家缺衣服,想抢几匹布,
[20:36.10]可出去几次都遇不上(人家不可能准备好了让你抢),
[20:42.14]抢劫是刀头舔血的行当,随时可能完蛋。
[20:47.64]为几匹布就把命丢了,实在不划算。
[20:52.13]于是,在此之后,
[20:54.17]蒙古开始走第一条道路——和平发展之路。
[20:59.47]他们开始和明朝政府做生意,
[21:03.46]蒙古部落家家户户都养马,养羊,
[21:08.11]发财致富之道就从这里开始了。
[21:12.04]在部落首领的倡议下,蒙古部落开始大量放牧,
[21:16.19]生意也越做越大,贸易的形式以朝贡为主,
[21:22.04]每年蒙古定期入京交易,经常带着牲畜千余头,
[21:27.41]皮毛几千张,浩浩荡荡地来做生意,随行的还有使者,
[21:33.26]在我们的印象中,使者应该只有一两个人,
[21:38.74]不过蒙古部落派来的使者人数却要加个千字——一两千人。
[21:46.72]从古至今,估计没有哪个国家派外交使节会一下子派出上千人,
[21:54.36]而这些所谓的使者实际上是蒙古的小商小贩,
[21:59.46]他们都是赶着自己的牛羊马来做搞对外贸易的。
[22:05.91]如果就这样做生意做下去也不错,毕竟各取所需,
[22:11.35]而且明朝总是处于贸易的优势地位,每年都是贸易顺差。
[22:18.69]因为手工业品的生产已经形成了规模化,从史料分析,
[22:24.98]当时的明朝政府也确实有抬高物价的嫌疑,
[22:29.39]各种瓷器、纺织品的价格确实有些偏高,但蒙古人也只能全盘接受。
[22:37.68]道理也很简单,天下只此一家,别无分店,
[22:42.92]你想买就买,想卖就卖,不愿意就散伙!
[22:48.51]明朝的人可以不吃牛羊肉,但蒙古人不能没有纺织品,
[22:53.70]没有日常用具,所以不能散伙。
[22:57.75]这看似对明朝而言一本万利的生意中,却隐藏着危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