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歌词大全 > 明朝那些事儿062歌词
  • 朱棣很清楚,在生命的最后时刻姚广孝找到自己
    他一定是提出某个要求。
    果然,姚广孝终于开口了,
    他对朱棣说:
    “请陛下释放溥洽吧。”
    朱棣默然。
    堪称当世第一谋士的姚广孝
    临死前提出的竟然是这样的一个要求,
    这个溥洽到底是什么人呢,
    能够让姚广孝在生命的最后一刻,仍然如此挂念他的安危?
    其实溥洽的个人安危并不是那么重要,
    只是因为这个人的身上隐藏着一个秘密,
    隐藏着朱棣追寻十余年而不得的一个答案。
    这个秘密就是建文帝的下落。
    十六年前,一场大火焚毁了皇宫,
    同时也隐灭了建文帝朱允炆的踪迹,
    等到朱棣带领大群消防队员赶到现场的时候,
    留给他的只是一堆废墟,和活不见人死不见尸的尴尬局面。
    从此建文帝的下落就成了他的心头大患,
    朱棣想尽各种办法四处找人,
    只要有任何蛛丝马迹,他就会抓住不放。
    也就在此时,他得到密报说:
    一个人知道建文帝的下落,这个人就是溥洽。
    溥洽是建文帝朱允炆的主录僧,
    据说当时正是他安排朱允炆出逃的,
    虽是传闻,但此人与朱允炆关系密切,
    他确实很有可能知道朱允炆的下落。
    朱棣听说后大喜,便将溥洽关进了监狱,
    至于他是否拷打过溥洽,溥洽如何回应,
    史无记载,我们自然也不知道。
    但我们可以肯定的是,
    他并没有从溥洽的口中得到他想要的东西,
    因为直到二十年后他临死前,方才找到了问题的答案。
    但溥洽却从此开始难见天日,
    他是一个绝对不会被释放的政治犯,
    原因很简单,他不说出朱允炆的下落,
    自然不会放他,
    而如果他说了出来,
    朱棣也决不会把这个知情人释放出狱,
    依着朱棣的性格,
    还很有可能杀人灭口,一了百了。
    如无意外,溥洽这一辈子就要在牢房里度过了。
    但是现在,意外发生了。
    朱棣知道姚广孝这个要求的分量,
    溥洽是不能放的,
    但这毕竟是自己老朋友,一生中的最后一个愿望,
    实在难以抉择。
    姚广孝目不转睛地看着沉默中的朱棣,
    他知道眼前的这位皇帝正在思考,准备做出决定。
    朱棣考虑了良久:“好吧,我答应你。”
    就这样,姚广孝释然了,
    他曾亲眼看见在自己的阴谋策划之下,
    无数人死于非命,从方孝孺到黄子澄,
    凌迟、灭族,
    这些无比残忍的罪行就发生在自己面前,
    他曾劝阻过,却无能为力。
    虽然这些人并非直接死在自己手上,
    但他确实是这一切的始作俑者。
    虽然他不是善男信女,但他也不是泯灭人性的恶魔。
    残酷的政治斗争和亲人朋友的离去,让他开始反思自己的行为
    很多人因为他而死去,他却背负着罪恶活了下来。
    所以在他生命的最后时刻,他提出了这个要求。
    不是为了救赎溥洽,而是为了救赎他自己的灵魂。
    精神上得到解脱的姚广孝,最终也得到了肉体的解脱,
    三月十八日,姚广孝病死于北京庆寿寺,
    年八十四。
    这位永乐年间最伟大的阴谋家,终于含笑离开了人世
    他付出了很多,却似乎并没有得到什么,
    他的前半生努力实践着自己的抱负,
    后半生却背负着罪恶感孤独地生活着。
    朱棣遵守了他的诺言,放出了溥洽,
    不是因为仁慈,而是出于对老朋友的承诺。
    皇位夺下来了,首都迁过去了,
    大典修完了,南洋逛遍了,
    安南平定了,瓦剌鞑靼没戏唱了。
    现在唯一的老朋友也走了。
    这场戏演到现在,也差不多了,
    当年三十一岁的青年朱棣起兵造反,
    最终夺得天下,之后他又创造了属于他的时代。
    在这漫长而短暂的几十年中,该做的事情他做了,
    不该做的事情他也做了。
    按说朱棣也应该心满意足了,
    但其实不然,在他坐在皇位上的每一个白天,
    睡在寝宫里的每一个夜晚,
    有一件事情总是缠绕在他的心头,
    如噩梦般挥之不去,斩之不绝。
    是的,雄才大略的朱棣在他执政的
    每一个日日夜夜都挂念着这件事,
    恐惧着这件事。
    朱允炆你到底是死是活,现在何方?!
    朱棣不用再等多久了,
    你很快就会知道答案。
    永乐二十年(1422),欠收拾的阿鲁台又开始闹事,
    他率军大举进攻明朝边境,其本意只是小打小闹,
    想干一票抢劫而已,
    朱棣听说这个十二年前被打服的小弟又不服了,
    也不多说,抄着家伙就上去了
    虽已年届花甲(当时五十五岁),
    好勇斗狠的个性却从未减退。
    小毛贼,不服是吧
    不服就打到你服为止!
    同年三月,朱棣又一次亲征,
    率领着大军浩浩荡荡向鞑靼进发,
    一路上都没有遇到什么像样的抵抗,
    到了七月,大军抵达沙珲原(地名),
    接近了阿鲁台的老巢。
    阿鲁台实行不抵抗政策,是否有什么后着呢?
    答案是没有。
    阿鲁台不抵抗的原因很简单,他没有能力抵抗。
    这位当年曾立志于恢复蒙古帝国的人,
    已经蜕变成了一个小毛贼,
    只能抢抢劫,闹闹事,
    他没有退敌的办法,
    唯一的应对就是带着老婆孩子撒丫子跑路。
    由于当时兀良哈三卫与阿鲁台已经互相勾结,
    荡平了阿鲁台的老巢后,
    朱棣决定回去的路上,顺便教训一下这个当年的下属。
    他命令部队向西,与兀良哈方位相反的方向开进,
    并说道:“兀良哈知道我军前来,必然向西撤退,
    在那里等着他们就是了。”
    他的部下们面面相觑,
    心里说:人家往哪边撤退,
    你是怎么知道的?
    可是皇帝说话,自然要听,
    大军随即向西边转移,八月到达齐拉尔河,
    正好遇到了兀良哈的军队及部落。
    兀良哈十分惊慌,朱棣却十分高兴,
    按照现在的退休制度,他已经到了退休年龄,
    中国历史上,皇帝干到了他这个年纪,
    还亲自拿刀砍人的实在是少之又少。
    值此遇敌之时,他横刀立马,
    以五十五岁之高龄再次带领骑兵亲自冲入敌阵,
    大破兀良哈(斩首数百级,余皆走散)。
    此后他又率军追击,一举扫平了兀良哈的巢穴,
    这才心满意足地回了家。
    从朱棣的种种行为经历来看,
    他是一个热爱战争陶醉于战争的人,
    是一个天生的战士。
    上天也很照顾这位喜欢打仗,
    热爱战争的皇帝,
    仅仅一年之后,他又一次亲征鞑靼,
    不过这次出征的缘由却十分奇特,
    很明显是没事找事。
    永乐二十一年(1423)七月,
    边关将领报告阿鲁台有可能
    啊注意这点啊,
    说阿鲁台有可能会进攻边界,
    本来这不过是一份普通的边关报告,
    朱棣却二话不说,马上准备亲征。
    人家都说了,只是可能而已,
    而且边关既然能够收到情报,必然有准备,
    何需皇帝陛下亲自出马?
    就算阿鲁台真的想要袭击边界,
    他应该也会很委屈说:“停!
    我不是还没有动手呢,
    就算打也是小打,你干嘛搞这么大阵势?”
    其实朱棣的动机十分简单:
    阿鲁台我告诉你,实话说了吧,
    就是想打你,你能怎么样?
    看来先发制人的政策绝非今日某大国首先发明的,
    这是历史上所有的强者通用的法则。
    同年八月,朱棣第四次亲征,
    千里之外的阿鲁台得到消息后,
    马上就开始收拾东西,准备溜号。
    他已经习惯了扮演逃亡者,
    并掌握了这一角色的行动规律和行为准则
    你来我就跑,安全第一。
    这是一次不成功的远征,
    由于阿鲁台逃得十分彻底,
    朱棣什么也没有打着,只好班师回朝。
    虽然此次远征并无收获,
    朱棣却在远征途中获得了一件意想不到的礼物,
    一件对他而言价值连城的礼物。
    这件礼物是什么,
    这件礼物就是他已苦苦寻觅二十年的答案。
    十六年前,胡嫈接受了朱棣交给的秘密使命,
    独自出行两湖江浙,探访大小寺庙,
    只为了寻找朱允炆的行踪,
    十年之间费尽心力,却毫无收获。
    胡濙十分清楚,朱棣绝对不是一个可以商量的人,
    自他接受这个任务的那一天起,
    自己的命运就只剩下了两种结局
    要么找到朱允炆,要么继续寻找,
    直到自己死去,另一个人来接替他。
    没有同伴,没有朋友,
    不能倾诉也无法倾诉,胡濙就这样苦苦寻找了十几年,
    这期间他没有回过家,连母亲去世他也无法回家探望,
    因为在使命完成之前,他没有回家的权力。
    朱棣也深知这项工作的辛苦,
    永乐十四年(1414),他终于召胡濙回来,
    并任命他为礼部左侍郎,
    从小小的给事中一下子提拔为礼部的第二把手,
    这个胡濙啊,就成为了众人羡慕的对象,
    但只有朱棣和胡濙本人才知道,
    这一切不过是对胡濙从事的秘密工作的报答。
    三年后朱棣再次命令胡濙出巡江浙一带
    这次任命看似普普通通,
    实际上是另一次寻找的开始。
    我们有理由相信,
    这次朱棣是获得了准确的情报,
    朱允炆就在这一带!
    一定要找到他!
    然而胡濙这一去又是几年毫无音信,
    这下子连朱棣也几乎丧失了信心。
    胡濙一直在找,朱棣一直在等,
    就这样二十年过去了,
    两个青年人的约定变成了老年人的约定,
    朱棣的身体也是一天不如一天,
    恐怕等不了多久了
    就在朱允炆即将被划入永远失踪人口时,
    事情出现了意想不到的转机。
    这个悬疑长达二十年的问题终于得到了解答
    在一个神秘的夜里。
    永乐二十一年(1423)的一个深夜,
    第四次亲征蒙古的朱棣
    在他的行军大帐内睡觉(帝已就寐),
    忽然内侍前来通报,
    说有人前来进见。
    被吵醒了的朱棣很不高兴,
    这也是人之常情,
    即使普通人也不愿意
    在熟睡之际被人从美梦中惊醒,
    但当内侍说出前来进见的人的名字时,
    朱棣如同触电一般地立刻睡意全消,
    他命令马上召见此人。
    而这个人正是胡濙。(闻濙至,急起召入)
    朱棣的心中充满了兴奋、期待、和恐惧,
    他十分清楚,如果没有他的命令,
    胡濙是绝不可能私自回来的。
    而此刻胡濙不经请示,
    深夜到访必然只有一个原因——
    他找到了那个人。
    胡濙见到了朱棣,告诉了他自己所知道的一切,
    两人交谈了很长时间。
    史书上说:
    (悉以所闻对,漏下四鼓乃出……至是疑始释)
    这个话是什么意思呢
    就是说啊,胡嫈啊大半夜对朱棣
    把这些年的所见所闻都讲了,
    一直讲到天都快亮了才出了他的大帐。
    朱棣打这以后,
    缠绕了他这么多年的疑问,没了
    相信很多人都会问,他们到底谈了些什么,
    这个悬疑二十年的谜团的谜底到底是什么?
    我必须饱含悲痛地告诉大家,我也不知道。
    坦率地说,这似乎也不能怪我,
    之前已经说过,这本书
    是采集多种史料经过本人自己的分析辨别写成,
    虽然也采用过一些明清笔记杂谈之类的记载,
    但主要依据的还是明实录、明史等正史资料。
    我这人胆子并不算小,
    但如此重大的历史悬疑问题,
    也实在不敢乱编,史料上没有,
    我自然也不能写有。
    不过大家也不用失望,
    因为我虽然不能给出一个由史料记载的定论
    却能够推理出一个结论。
    要知道,史料是死的,
    人却是活的,
    历史学家的职责之一,
    就是从过往的死文字中发现活的秘密。
    下面我们就开始这段推理,
    力争发现历史背后隐藏的真相,
    在这段推理过程中,我们将得到三个推论:
    首先,从上面的这段记载我们可以知道,
    胡濙的使命确实是寻找建文帝,
    而朱棣在深夜被吵醒还如此兴奋,
    其原因我们也已经分析过了,
    除非已经完成使命,
    胡濙是绝对没有胆子敢擅离职守的。
    私自回来的
    由此我们得到推论1:
    胡濙完成了他的使命,带来了建文帝的消息。
    接下来是最重要的部分,也是争议最多的部分,
    胡濙到底对朱棣说了什么?
    这似乎是个死无对证的问题,
    但其实只要在推论1的基础上,
    抓住蛛丝马迹进行一些推理辨别,
    我们就可以知道在那个夜晚两人交谈的内容。
    胡濙深夜到访,会对朱棣说些什么呢?
    有以下几种可能:
    A:我没有找到建文帝,也没有他的消息,
    这么晚跑来吵醒你是想逗你玩的。
    结论:不可能。
    原因:朱棣不会把如此重要的工作
    交给一个精神不正常的人。
    B:我找到了建文帝的下落,但他已经死了。
    结论:可能性较小。
    原因:虽然本人当时并不在场,
    我却可以推定胡濙告诉朱棣的,应该不是这句话,
    因为在史书中有一句极为关键的话可以证明我的推论:
    “悉以所闻对,漏下四鼓乃出”。
    看到了吗,“漏下四鼓乃出”!
    如果说一个人已经死掉,就算你是验尸的,
    无论如何也不可能讲这么长时间,
    胡濙为人沉稳寡言,身负绝密使命,
    绝对不是一个喜欢说废话的人,
    所以我们可以推定,
    他告诉朱棣的应该不是这些。
    我们就此得出最后的结论C。
    C:我找到了建文帝,并和他交谈过。
    结论:很有可能。
    原因:以上两推论皆不对,
    此为所剩可能性最大的结论。
    就这样,我们结合史料用排除法得到了第二个推论。
    推论2:胡濙找到了建文帝,并和他交谈过。
    结合推论1和推论2,我们最终来到了这个谜团的终点
    建文帝对胡濙说过些什么?
    这看上去似乎是我们绝对不可能知道的
    连胡濙对朱棣说了些什么我们都无法肯定,
    怎么能够了解到建文帝对胡濙说过什么话呢?
    其实只要细细分析,就会发现,
    我们是可以知道的。
    因为建文帝对胡濙说过的话,
    必然就是胡濙和朱棣的谈话内容!
    那么胡濙和建文帝到底谈了些什么呢?
    可以肯定的是,他们不会谈论天气好坏,
    物价高低等问题,
    当年的臣子胡濙除了向建文帝行礼叙旧外,
    其谈话必然只有一个主题——你的打算。
    陛下,你还活着,
    那你到底想怎么样呢?
    我们有理由相信,朱允炆给了胡濙一个答案。
    而在那个神秘的夜里,
    胡濙告诉朱棣的也正是这个答案。
    建文帝的答案到底是什么,
  • [00:00.00]朱棣很清楚,在生命的最后时刻姚广孝找到自己
    [00:07.27]他一定是提出某个要求。
    [00:10.96]果然,姚广孝终于开口了,
    [00:15.05]他对朱棣说:
    [00:18.92]“请陛下释放溥洽吧。”
    [00:25.33]朱棣默然。
    [00:28.56]堪称当世第一谋士的姚广孝
    [00:33.09]临死前提出的竟然是这样的一个要求,
    [00:37.98]这个溥洽到底是什么人呢,
    [00:42.85]能够让姚广孝在生命的最后一刻,仍然如此挂念他的安危?
    [00:50.78]其实溥洽的个人安危并不是那么重要,
    [00:55.98]只是因为这个人的身上隐藏着一个秘密,
    [01:00.48]隐藏着朱棣追寻十余年而不得的一个答案。
    [01:05.70]这个秘密就是建文帝的下落。
    [01:10.69]十六年前,一场大火焚毁了皇宫,
    [01:16.17]同时也隐灭了建文帝朱允炆的踪迹,
    [01:21.57]等到朱棣带领大群消防队员赶到现场的时候,
    [01:25.91]留给他的只是一堆废墟,和活不见人死不见尸的尴尬局面。
    [01:31.70]从此建文帝的下落就成了他的心头大患,
    [01:37.16]朱棣想尽各种办法四处找人,
    [01:41.10]只要有任何蛛丝马迹,他就会抓住不放。
    [01:46.34]也就在此时,他得到密报说:
    [01:49.63]一个人知道建文帝的下落,这个人就是溥洽。
    [01:56.02]溥洽是建文帝朱允炆的主录僧,
    [02:02.29]据说当时正是他安排朱允炆出逃的,
    [02:07.00]虽是传闻,但此人与朱允炆关系密切,
    [02:11.98]他确实很有可能知道朱允炆的下落。
    [02:15.22]朱棣听说后大喜,便将溥洽关进了监狱,
    [02:24.01]至于他是否拷打过溥洽,溥洽如何回应,
    [02:29.29]史无记载,我们自然也不知道。
    [02:32.94]但我们可以肯定的是,
    [02:35.99]他并没有从溥洽的口中得到他想要的东西,
    [02:40.46]因为直到二十年后他临死前,方才找到了问题的答案。
    [02:46.60]但溥洽却从此开始难见天日,
    [02:52.35]他是一个绝对不会被释放的政治犯,
    [02:56.19]原因很简单,他不说出朱允炆的下落,
    [03:01.10]自然不会放他,
    [03:03.01]而如果他说了出来,
    [03:05.41]朱棣也决不会把这个知情人释放出狱,
    [03:09.57]依着朱棣的性格,
    [03:10.56]还很有可能杀人灭口,一了百了。
    [03:14.23]如无意外,溥洽这一辈子就要在牢房里度过了。
    [03:20.90]但是现在,意外发生了。
    [03:25.20]朱棣知道姚广孝这个要求的分量,
    [03:29.36]溥洽是不能放的,
    [03:31.97]但这毕竟是自己老朋友,一生中的最后一个愿望,
    [03:38.20]实在难以抉择。
    [03:40.11]姚广孝目不转睛地看着沉默中的朱棣,
    [03:46.78]他知道眼前的这位皇帝正在思考,准备做出决定。
    [03:53.94]朱棣考虑了良久:“好吧,我答应你。”
    [04:05.44]就这样,姚广孝释然了,
    [04:11.55]他曾亲眼看见在自己的阴谋策划之下,
    [04:16.26]无数人死于非命,从方孝孺到黄子澄,
    [04:21.81]凌迟、灭族,
    [04:23.34]这些无比残忍的罪行就发生在自己面前,
    [04:28.15]他曾劝阻过,却无能为力。
    [04:33.11]虽然这些人并非直接死在自己手上,
    [04:37.20]但他确实是这一切的始作俑者。
    [04:41.41]虽然他不是善男信女,但他也不是泯灭人性的恶魔。
    [04:48.52]残酷的政治斗争和亲人朋友的离去,让他开始反思自己的行为
    [04:55.45]很多人因为他而死去,他却背负着罪恶活了下来。
    [05:02.16]所以在他生命的最后时刻,他提出了这个要求。
    [05:08.05]不是为了救赎溥洽,而是为了救赎他自己的灵魂。
    [05:13.96]精神上得到解脱的姚广孝,最终也得到了肉体的解脱,
    [05:22.02]三月十八日,姚广孝病死于北京庆寿寺,
    [05:27.00]年八十四。
    [05:30.23]这位永乐年间最伟大的阴谋家,终于含笑离开了人世
    [05:37.46]他付出了很多,却似乎并没有得到什么,
    [05:42.54]他的前半生努力实践着自己的抱负,
    [05:46.77]后半生却背负着罪恶感孤独地生活着。
    [05:51.01]朱棣遵守了他的诺言,放出了溥洽,
    [05:56.51]不是因为仁慈,而是出于对老朋友的承诺。
    [06:01.46]皇位夺下来了,首都迁过去了,
    [06:06.74]大典修完了,南洋逛遍了,
    [06:10.47]安南平定了,瓦剌鞑靼没戏唱了。
    [06:14.49]现在唯一的老朋友也走了。
    [06:18.65]这场戏演到现在,也差不多了,
    [06:21.89]当年三十一岁的青年朱棣起兵造反,
    [06:26.66]最终夺得天下,之后他又创造了属于他的时代。
    [06:31.67]在这漫长而短暂的几十年中,该做的事情他做了,
    [06:36.80]不该做的事情他也做了。
    [06:40.28]按说朱棣也应该心满意足了,
    [06:43.73]但其实不然,在他坐在皇位上的每一个白天,
    [06:48.96]睡在寝宫里的每一个夜晚,
    [06:50.99]有一件事情总是缠绕在他的心头,
    [06:55.14]如噩梦般挥之不去,斩之不绝。
    [06:58.29]是的,雄才大略的朱棣在他执政的
    [07:03.70]每一个日日夜夜都挂念着这件事,
    [07:07.03]恐惧着这件事。
    [07:08.27]朱允炆你到底是死是活,现在何方?!
    [07:17.65]朱棣不用再等多久了,
    [07:22.11]你很快就会知道答案。
    [07:28.14]永乐二十年(1422),欠收拾的阿鲁台又开始闹事,
    [07:33.26]他率军大举进攻明朝边境,其本意只是小打小闹,
    [07:40.18]想干一票抢劫而已,
    [07:42.01]朱棣听说这个十二年前被打服的小弟又不服了,
    [07:47.38]也不多说,抄着家伙就上去了
    [07:51.08]虽已年届花甲(当时五十五岁),
    [07:52.89]好勇斗狠的个性却从未减退。
    [07:56.75]小毛贼,不服是吧
    [08:00.02]不服就打到你服为止!
    [08:02.84]同年三月,朱棣又一次亲征,
    [08:05.16]率领着大军浩浩荡荡向鞑靼进发,
    [08:08.38]一路上都没有遇到什么像样的抵抗,
    [08:12.07]到了七月,大军抵达沙珲原(地名),
    [08:16.13]接近了阿鲁台的老巢。
    [08:18.89]阿鲁台实行不抵抗政策,是否有什么后着呢?
    [08:26.20]答案是没有。
    [08:28.27]阿鲁台不抵抗的原因很简单,他没有能力抵抗。
    [08:32.68]这位当年曾立志于恢复蒙古帝国的人,
    [08:37.19]已经蜕变成了一个小毛贼,
    [08:40.12]只能抢抢劫,闹闹事,
    [08:42.54]他没有退敌的办法,
    [08:44.25]唯一的应对就是带着老婆孩子撒丫子跑路。
    [08:48.31]由于当时兀良哈三卫与阿鲁台已经互相勾结,
    [08:56.08]荡平了阿鲁台的老巢后,
    [08:57.50]朱棣决定回去的路上,顺便教训一下这个当年的下属。
    [09:03.85]他命令部队向西,与兀良哈方位相反的方向开进,
    [09:10.62]并说道:“兀良哈知道我军前来,必然向西撤退,
    [09:15.90]在那里等着他们就是了。”
    [09:18.21]他的部下们面面相觑,
    [09:24.56]心里说:人家往哪边撤退,
    [09:27.08]你是怎么知道的?
    [09:29.49]可是皇帝说话,自然要听,
    [09:33.62]大军随即向西边转移,八月到达齐拉尔河,
    [09:38.84]正好遇到了兀良哈的军队及部落。
    [09:42.17]兀良哈十分惊慌,朱棣却十分高兴,
    [09:46.73]按照现在的退休制度,他已经到了退休年龄,
    [09:51.94]中国历史上,皇帝干到了他这个年纪,
    [09:55.60]还亲自拿刀砍人的实在是少之又少。
    [10:00.93]值此遇敌之时,他横刀立马,
    [10:04.41]以五十五岁之高龄再次带领骑兵亲自冲入敌阵,
    [10:09.57]大破兀良哈(斩首数百级,余皆走散)。
    [10:12.77]此后他又率军追击,一举扫平了兀良哈的巢穴,
    [10:18.35]这才心满意足地回了家。
    [10:22.01]从朱棣的种种行为经历来看,
    [10:25.42]他是一个热爱战争陶醉于战争的人,
    [10:30.41]是一个天生的战士。
    [10:32.75]上天也很照顾这位喜欢打仗,
    [10:35.91]热爱战争的皇帝,
    [10:37.08]仅仅一年之后,他又一次亲征鞑靼,
    [10:42.11]不过这次出征的缘由却十分奇特,
    [10:46.67]很明显是没事找事。
    [10:51.20]永乐二十一年(1423)七月,
    [10:54.56]边关将领报告阿鲁台有可能
    [10:59.40]啊注意这点啊,
    [11:01.05]说阿鲁台有可能会进攻边界,
    [11:05.00]本来这不过是一份普通的边关报告,
    [11:08.78]朱棣却二话不说,马上准备亲征。
    [11:14.31]人家都说了,只是可能而已,
    [11:19.24]而且边关既然能够收到情报,必然有准备,
    [11:23.67]何需皇帝陛下亲自出马?
    [11:27.01]就算阿鲁台真的想要袭击边界,
    [11:31.21]他应该也会很委屈说:“停!
    [11:34.86]我不是还没有动手呢,
    [11:38.47]就算打也是小打,你干嘛搞这么大阵势?”
    [11:43.53]其实朱棣的动机十分简单:
    [11:48.57]阿鲁台我告诉你,实话说了吧,
    [11:53.09]就是想打你,你能怎么样?
    [11:56.11]看来先发制人的政策绝非今日某大国首先发明的,
    [12:03.18]这是历史上所有的强者通用的法则。
    [12:07.40]同年八月,朱棣第四次亲征,
    [12:12.90]千里之外的阿鲁台得到消息后,
    [12:15.70]马上就开始收拾东西,准备溜号。
    [12:18.90]他已经习惯了扮演逃亡者,
    [12:21.43]并掌握了这一角色的行动规律和行为准则
    [12:24.64]你来我就跑,安全第一。
    [12:27.00]这是一次不成功的远征,
    [12:31.03]由于阿鲁台逃得十分彻底,
    [12:34.92]朱棣什么也没有打着,只好班师回朝。
    [12:38.81]虽然此次远征并无收获,
    [12:41.36]朱棣却在远征途中获得了一件意想不到的礼物,
    [12:46.52]一件对他而言价值连城的礼物。
    [12:50.20]这件礼物是什么,
    [12:52.04]这件礼物就是他已苦苦寻觅二十年的答案。
    [12:58.20]十六年前,胡嫈接受了朱棣交给的秘密使命,
    [13:06.33]独自出行两湖江浙,探访大小寺庙,
    [13:10.85]只为了寻找朱允炆的行踪,
    [13:13.66]十年之间费尽心力,却毫无收获。
    [13:18.54]胡濙十分清楚,朱棣绝对不是一个可以商量的人,
    [13:27.75]自他接受这个任务的那一天起,
    [13:29.84]自己的命运就只剩下了两种结局
    [13:34.74]要么找到朱允炆,要么继续寻找,
    [13:40.68]直到自己死去,另一个人来接替他。
    [13:42.69]没有同伴,没有朋友,
    [13:46.54]不能倾诉也无法倾诉,胡濙就这样苦苦寻找了十几年,
    [13:53.56]这期间他没有回过家,连母亲去世他也无法回家探望,
    [14:02.49]因为在使命完成之前,他没有回家的权力。
    [14:08.22]朱棣也深知这项工作的辛苦,
    [14:13.48]永乐十四年(1414),他终于召胡濙回来,
    [14:17.24]并任命他为礼部左侍郎,
    [14:20.00]从小小的给事中一下子提拔为礼部的第二把手,
    [14:27.27]这个胡濙啊,就成为了众人羡慕的对象,
    [14:30.82]但只有朱棣和胡濙本人才知道,
    [14:35.28]这一切不过是对胡濙从事的秘密工作的报答。
    [14:41.13]三年后朱棣再次命令胡濙出巡江浙一带
    [14:46.87]这次任命看似普普通通,
    [14:50.43]实际上是另一次寻找的开始。
    [14:53.94]我们有理由相信,
    [14:55.91]这次朱棣是获得了准确的情报,
    [15:00.01]朱允炆就在这一带!
    [15:03.17]一定要找到他!
    [15:05.74]然而胡濙这一去又是几年毫无音信,
    [15:11.57]这下子连朱棣也几乎丧失了信心。
    [15:16.39]胡濙一直在找,朱棣一直在等,
    [15:22.42]就这样二十年过去了,
    [15:24.66]两个青年人的约定变成了老年人的约定,
    [15:29.63]朱棣的身体也是一天不如一天,
    [15:33.91]恐怕等不了多久了
    [15:36.10]就在朱允炆即将被划入永远失踪人口时,
    [15:42.20]事情出现了意想不到的转机。
    [15:46.26]这个悬疑长达二十年的问题终于得到了解答
    [15:51.62]在一个神秘的夜里。
    [15:54.27]永乐二十一年(1423)的一个深夜,
    [15:59.32]第四次亲征蒙古的朱棣
    [16:01.89]在他的行军大帐内睡觉(帝已就寐),
    [16:06.73]忽然内侍前来通报,
    [16:09.10]说有人前来进见。
    [16:11.64]被吵醒了的朱棣很不高兴,
    [16:16.56]这也是人之常情,
    [16:19.24]即使普通人也不愿意
    [16:21.31]在熟睡之际被人从美梦中惊醒,
    [16:25.13]但当内侍说出前来进见的人的名字时,
    [16:30.40]朱棣如同触电一般地立刻睡意全消,
    [16:35.35]他命令马上召见此人。
    [16:38.45]而这个人正是胡濙。(闻濙至,急起召入)
    [16:44.06]朱棣的心中充满了兴奋、期待、和恐惧,
    [16:49.53]他十分清楚,如果没有他的命令,
    [16:54.02]胡濙是绝不可能私自回来的。
    [16:56.90]而此刻胡濙不经请示,
    [17:00.19]深夜到访必然只有一个原因——
    [17:03.79]他找到了那个人。
    [17:07.22]胡濙见到了朱棣,告诉了他自己所知道的一切,
    [17:15.16]两人交谈了很长时间。
    [17:18.11]史书上说:
    [17:22.07](悉以所闻对,漏下四鼓乃出……至是疑始释)
    [17:31.52]这个话是什么意思呢
    [17:33.30]就是说啊,胡嫈啊大半夜对朱棣
    [17:38.57]把这些年的所见所闻都讲了,
    [17:42.17]一直讲到天都快亮了才出了他的大帐。
    [17:47.18]朱棣打这以后,
    [17:49.68]缠绕了他这么多年的疑问,没了
    [17:55.03]相信很多人都会问,他们到底谈了些什么,
    [18:01.92]这个悬疑二十年的谜团的谜底到底是什么?
    [18:07.36]我必须饱含悲痛地告诉大家,我也不知道。
    [18:12.89]坦率地说,这似乎也不能怪我,
    [18:16.79]之前已经说过,这本书
    [18:20.00]是采集多种史料经过本人自己的分析辨别写成,
    [18:25.34]虽然也采用过一些明清笔记杂谈之类的记载,
    [18:30.46]但主要依据的还是明实录、明史等正史资料。
    [18:37.06]我这人胆子并不算小,
    [18:40.20]但如此重大的历史悬疑问题,
    [18:44.76]也实在不敢乱编,史料上没有,
    [18:48.93]我自然也不能写有。
    [18:51.89]不过大家也不用失望,
    [18:54.00]因为我虽然不能给出一个由史料记载的定论
    [18:58.12]却能够推理出一个结论。
    [19:01.30]要知道,史料是死的,
    [19:05.42]人却是活的,
    [19:08.03]历史学家的职责之一,
    [19:09.84]就是从过往的死文字中发现活的秘密。
    [19:14.94]下面我们就开始这段推理,
    [19:18.75]力争发现历史背后隐藏的真相,
    [19:22.88]在这段推理过程中,我们将得到三个推论:
    [19:28.19]首先,从上面的这段记载我们可以知道,
    [19:34.17]胡濙的使命确实是寻找建文帝,
    [19:38.16]而朱棣在深夜被吵醒还如此兴奋,
    [19:41.79]其原因我们也已经分析过了,
    [19:46.62]除非已经完成使命,
    [19:49.09]胡濙是绝对没有胆子敢擅离职守的。
    [19:52.92]私自回来的
    [19:55.49]由此我们得到推论1:
    [19:58.93]胡濙完成了他的使命,带来了建文帝的消息。
    [20:06.10]接下来是最重要的部分,也是争议最多的部分,
    [20:11.78]胡濙到底对朱棣说了什么?
    [20:16.19]这似乎是个死无对证的问题,
    [20:20.41]但其实只要在推论1的基础上,
    [20:22.56]抓住蛛丝马迹进行一些推理辨别,
    [20:26.88]我们就可以知道在那个夜晚两人交谈的内容。
    [20:32.95]胡濙深夜到访,会对朱棣说些什么呢?
    [20:40.09]有以下几种可能:
    [20:42.58]A:我没有找到建文帝,也没有他的消息,
    [20:51.88]这么晚跑来吵醒你是想逗你玩的。
    [20:56.91]结论:不可能。
    [20:59.96]原因:朱棣不会把如此重要的工作
    [21:04.06]交给一个精神不正常的人。
    [21:07.57]B:我找到了建文帝的下落,但他已经死了。
    [21:17.63]结论:可能性较小。
    [21:22.26]原因:虽然本人当时并不在场,
    [21:26.43]我却可以推定胡濙告诉朱棣的,应该不是这句话,
    [21:33.16]因为在史书中有一句极为关键的话可以证明我的推论:
    [21:39.69]“悉以所闻对,漏下四鼓乃出”。
    [21:45.15]看到了吗,“漏下四鼓乃出”!
    [21:50.17]如果说一个人已经死掉,就算你是验尸的,
    [21:53.34]无论如何也不可能讲这么长时间,
    [21:57.99]胡濙为人沉稳寡言,身负绝密使命,
    [22:02.45]绝对不是一个喜欢说废话的人,
    [22:05.81]所以我们可以推定,
    [22:07.80]他告诉朱棣的应该不是这些。
    [22:13.39]我们就此得出最后的结论C。
    [22:18.80]C:我找到了建文帝,并和他交谈过。
    [22:28.68]结论:很有可能。
    [22:32.04]原因:以上两推论皆不对,
    [22:38.56]此为所剩可能性最大的结论。
    [22:43.03]就这样,我们结合史料用排除法得到了第二个推论。
    [22:49.09]推论2:胡濙找到了建文帝,并和他交谈过。
    [22:55.95]结合推论1和推论2,我们最终来到了这个谜团的终点
    [22:59.37]建文帝对胡濙说过些什么?
    [23:04.71]这看上去似乎是我们绝对不可能知道的
    [23:09.85]连胡濙对朱棣说了些什么我们都无法肯定,
    [23:14.05]怎么能够了解到建文帝对胡濙说过什么话呢?
    [23:19.47]其实只要细细分析,就会发现,
    [23:23.64]我们是可以知道的。
    [23:26.68]因为建文帝对胡濙说过的话,
    [23:29.96]必然就是胡濙和朱棣的谈话内容!
    [23:34.60]那么胡濙和建文帝到底谈了些什么呢?
    [23:39.93]可以肯定的是,他们不会谈论天气好坏,
    [23:45.01]物价高低等问题,
    [23:48.32]当年的臣子胡濙除了向建文帝行礼叙旧外,
    [23:52.32]其谈话必然只有一个主题——你的打算。
    [23:59.15]陛下,你还活着,
    [24:03.56]那你到底想怎么样呢?
    [24:08.28]我们有理由相信,朱允炆给了胡濙一个答案。
    [24:13.95]而在那个神秘的夜里,
    [24:16.55]胡濙告诉朱棣的也正是这个答案。
    [24:22.08]建文帝的答案到底是什么,

专辑其它歌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