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在经过长时间等待后,明军于十二月的一个深夜对多邦城发起了攻击,
在战斗中,明军充分发挥了领导带头打仗的先锋模范作用,
都督黄中手持火把,率队先行渡过护城河,为部队前进开路,
都指挥蔡福亲自架云梯,并率先登上多邦城,
这两名高级军官的英勇行为大大鼓舞了明军的士气,士兵们奋勇争先,一举攻破外城,
安南士兵们无论如何也想不到,平日毫无动静的明军突然变成了猛虎,
如此猛烈之进攻让他们的防线全面崩溃,士兵们四散奔逃,
战火蔓延到了内城,此时安南军终于使出了他们的杀手锏,大象,
他们驱使大象攻击明军,
然而,早有准备的张辅拿出了应对的方法,
张辅另外准备了很多马匹,并把这些马匹的眼睛蒙了起来,在外面罩上狮子皮(画的),
等到大象出现的时候便驱赶马匹往前冲,
虽然从动物的天性来说,马绝对不敢和大象作对,
但蒙上眼睛的马就算是恐龙来了也会往前冲的,
与此同时,张辅还大量使用火枪攻击大象,杀伤力可能不大,
但是火枪的威慑作用却相当厉害,
在张辅的这几招作用下,安南军队的大象吓得不轻,
结果纷纷掉头逃跑,冲散了后面准备捡便宜的安南军,
在丧失了所有的希望后,安南军彻底失去了抵抗的勇气,明军一举攻克多邦城,
多邦战役的胜利沉重地打击了安南的抵抗意志,
此后明军一路高歌猛进,先后攻克东都和西都,
并于此年(永乐五年)五月,攻克安南全境,俘获胡氏父子,
并押解回国,安南就此平定,
在安南平定后,朱棣曾下旨寻找陈氏后代,但并无结果,
此时又有上千安南人向明朝政府请愿,表示安南以前就是中国领地,
陈氏已无后代,希望能归入中国,成为中国的一个郡,
朱棣同意了这一提议,并于永乐五年(1407)六月,改安南为交趾,并设置了布政使司,
使之成为了中国的一部分,于是自汉唐之后,安南又一次成为中国领土,
安南问题的解决使得中国的西南边界获得了安宁和平静,
但明朝政府还有着一个更大的烦恼,
这个烦恼缠绕了明朝上百年,如同噩梦一般挥之不去,
自明朝开国以来,蒙古这个邻居就始终让大明头疼不已,
打仗无数次,谈判无数次,打完再谈,谈完再打,
原来的元朝被打成了北元(后代称谓),再从北元被打成鞑靼(蒙古古称),
可是不管怎么打,就是没消停过,几十年打下来,
蒙古军队从政府军、正规军被打成了杂牌军、游击队,
但该抢的地方还是抢,该来的时候还是来,
这倒也不难理解,本来在中原地区好好的,
饭来张口、衣来伸手,全国各地到处走,
作为四级民族制度中的头等人,日子过的自然很不错,
但是好日子才过了九十几年,平地一声炮响,出来了一个朱元璋,
把原来的贵族赶到了草原上去干老本行——放牧,
整日顶风和牛羊打交道,又没有什么娱乐节目,
如此大的反差,换了是谁也不会甘心啊,
更严重的问题在于,他们没有自己的手工业和农业,经济结构严重失衡,
除了牛羊肉什么都缺,就算想搞封闭自然经济也没法搞起来,
想拿东西和明朝换,干点进出口买卖,可是人家不让干,
这也容易理解,毕竟经常打仗,
谁知道你是不是想趁机潜入境内干点破坏活动,
所以大规模的互市生意是没有办法做起来的,
该怎么办呢,需要的、缺少的东西不会从天上掉下来,
也不能通过做生意换回来,
人不能让尿憋死,那就抢吧!
你敢抢我,我就打你,于是就接着上演全武行,
你上次杀了我父亲,我这次杀你儿子,
仇恨不断加深,子子孙孙无穷匮也!
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
明朝展开了与蒙古部落的持久战,这一战就是上百年,
下面我们介绍一下永乐时期蒙古的形势,
之前我们说过,北元统治者脱古思帖木儿被蓝玉击败后,
逃到土刺河,被也速迭儿杀死,
之后蒙古大汗之位经过多次传递,
于建文四年(1402)被不属于黄金家族的鬼力赤所篡夺,
并该国名为鞑靼,我查了一下,
这位鬼力赤虽然不是黄金家族直系,但也不算是外人,
他的祖先是窝阔台,由于他不是嫡系,
传到他这里血统关系已经比较乱了,
也许就是因为这个原因,他没有正统黄金家族的那种使命感,
所以他废除了元朝国号,并向大明称臣,建立了朝贡关系,
从此,北方边境进入了和平时期,
可是这个和平时期实在有点短,只有六年,
鬼力赤不是黄金家族的人,也对黄金家族没有多少兴趣,
可他的手下却不一样,
当时的鞑靼太保阿鲁台就是这样一个传统观念很重的人,
他对鬼力赤的行为极其不满,整日梦想着恢复蒙古帝国的荣光,
在这种动机的驱使下,他杀害了鬼力赤,
并拥戴元朝宗室本雅失里为可汗,
但这位继承蒙古正统的本雅失里统治的地方实在小得可怜,
这是因为经过与明朝的战争,
北元的皇帝已经逐渐丧失了对蒙古全境的控制权,
当时的蒙古已经分裂为三块,
分别是蒙古本部(也就是后来的鞑靼),瓦剌(这个名字大家应该熟悉),兀良哈三卫,
蒙古本部鞑靼我们介绍过了,他们占据着蒙古高原,
由黄金家族统治,属于蒙古正统,
瓦剌,又称作西蒙古,占据蒙古西部,
在明初首领猛可帖木儿死后,瓦剌由马哈木统领,
兀良哈三卫,就是我们之前提到过的参加过靖难的精锐朵颜三卫,
这个部落是怎么来的呢,那还得从几十年前说起,
洪武二十年(1387),朱元璋派遣冯胜远征辽东,
冯胜兵不血刃地降伏了纳哈出,
并设置了泰宁、福余、朵颜三卫(军事单位),
后统称朵颜三卫,并在此安置投降的蒙古人,
朱元璋将这些人划归宁王朱权统领之下,
靖难之战中,朱棣绑架宁王,
其中很大的一个原因就在于他想得到这些战斗力极强的蒙古骑兵,
而这些骑兵在靖难中也确实发挥了巨大作用,
战后,朱棣封赏了朵颜三卫,并与其互通贸易,
他们占据着辽东一带,向明朝朝贡,接受明朝的指挥,
昔日的元帝国分裂成了三部分,不得不说是一种悲哀,
而此三部分虽然都是蒙古人组成的部落,互相之间的关系却极为复杂,
当然,这种复杂关系很大程度上是明朝有意造成的,
首先,鞑靼部落自认为是蒙古正统,瞧不起其他两个部落,
而且他们和明朝有深仇大恨,一直以来都采取敌对态度,
瓦剌就不同了,他们原先受黄金家族管辖,
黄金家族衰落后,他们趁机崛起,
企图获得蒙古的统治权,
明朝政府敏锐地发现了这个问题,并加以利用,
他们通过给予瓦剌封号,
并提供援助的方式扶持瓦剌势力,以对抗鞑靼,
而在瓦剌首领马哈木心中,部落矛盾是大于民族矛盾的,
他并不喜欢明朝,
但他更加讨厌动不动就指手划脚,以首领自居的鞑靼,
都什么时候了,还想摆老大的架子,
出于这一考虑,他和明朝政府达成了联盟,
当然这种联盟是以外敌的存在为前提的,
大家心里都清楚,
兀良哈三卫可以算是明朝的老朋友了,
但这种朋友关系也是并不稳固的,
虽然他们向明朝朝贡,并听从明朝的指挥,
但他们毕竟是蒙古人,与鞑靼和瓦剌之间存在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最后是明朝,他可算是这一切的始作俑者,特长就是煽风点火,
北元是他打垮的,瓦剌是他扶持的,兀良哈三卫是他安置的,
搞这么多动作,无非只有一个目的,分解元帝国的势力,让他永不翻身,
大致情况就是这样,鞑靼和瓦剌打得死去活来,兀良哈在一旁看热闹,
明朝不断给双方加油,看到哪方占优势就上去打一拳维护比赛平衡,
如果成吉思汗在天有灵,见到这些不肖子孙互相打来打去,
昔日风光无限的蒙古帝国四分五裂,不知作何感想,
蒙古本部鞑靼太师在拥立本雅失里为可汗后,奉行了对抗政策,
于明朝断绝了关系,更为恶劣的是,
永乐七年(1409)四月,鞑靼杀害了明朝使节郭骥,
他们的这一举动无疑是在向大明示威,但他们没有想到,
他们的这一举动实在是利人损己,
因为明朝政府其实早已做好准备要收拾鞑靼,
缺少的不过是一个借口和机会而已,
而这件事情的发生正好提供了他们所需要的一切,
鞑靼之所以成为明朝的目标,绝不仅仅因为他们对明朝报有敌对态度,
鞑靼的新首领本雅史里与太师阿鲁台都属于那种身无分文却敢于胸怀天下的人,
虽然此时鞑靼的实力已经大不如前,
他们连年出战,
东边打兀良哈,西面打瓦剌,虽然没有多大效果,但声势却也颇为吓人,
鞑靼的猖狂举动引起了朱棣的主意,
为了一次性解决问题,朱棣决定派出大军远征,
兵力为十万,并亲自拟定作战计划,
但在最重要的问题上,他犹豫了,这就是指挥官的人选,
朱棣常年用兵,十分清楚打仗不是儿戏,
必须要有丰富战争经验的人才能胜任这一职务,
最好的人选自然是曾经与自己一同靖难的将领们,
可是问题在于,当年的靖难名将如今已经死得差不多了,
最厉害的张玉在东昌之战中被盛庸干掉了,朱能也已经死了,
张玉的儿子张辅倒是个好人选,
可惜刚刚平定的安南并不老实,经常闹独立,张辅也走不开,
想来想去,只剩下了一个人选:邱福,对于邱福,我们并不陌生,
前面我们也曾经介绍过他,
在白沟河之战中,他奉命冲击李景隆中军,
此后他多次立下战功,并在战后被封为淇国公(公爵),
但朱棣也很清楚,这位仁兄虽然作战勇猛,却并非统帅之才,
但目下正是用人之际,比他更能打的差不多都死光了,
无奈之下,朱棣只得将十万大军交给了这位老将,
永乐七年(1409)七月,丘福正式领兵十万出发北征,
在他出发前,朱棣不无担心地叮嘱他千万不可轻敌,
要谨慎用兵,看准时机再与敌决战,
邱福表示一定谨记,跟随他出发的还有四名将领,
分别是副将王聪、霍亲,左右参将王忠、李远,
此四人也绝非等闲之辈,
参加此次远征之前都已经被封为侯爵,战场经验丰富,
朱棣亲自为大军送行,
看着大军远去,朱棣的心中却有一种不安感油然而生,
他思虑再三,终于省起,
便立刻派人骑快马赶到邱福军中,只为了传达一句话,
这句话是对邱福说的,“如果有人说敌人很容易战胜,你千万不要相信!”(军中有言敌易取者,慎勿信之)
邱福接收了皇帝指示,并表示一定不辜负皇帝的信任和期望,
朱棣不愧为一位优秀的军事家,
他敏锐地意识到了这支军队最大的隐患就在于轻敌冒进,
在军队出发后,竟然还派人专程赶去传达这一指示,
实在是用心良苦,后来的事实也证明了朱棣的判断是准确的,
问题在于,主帅邱福偏偏就是一个左耳进,右耳出的人,
遇到这样的主帅,真是神仙都没办法,
邱福率领军队一路猛进,赶到了胪朐河(今中蒙边境克鲁伦河),
击溃了一些散兵,并抓获了鞑靼的一名尚书,
丘福便询问敌情,这位尚书倒是个直爽人,
也没等邱福用什么酷刑和利诱手段,就主动交待,
鞑靼军队主力就在此地北方三十里,
如果现在进攻,必然可以轻易获得大胜,
邱福十分高兴,干脆就让这个尚书当向导,照着他所指引的方向前进,
邱福竟然如此信任刚刚抓来的俘虏,
而从他的年纪看,似乎也早已过了天真无邪的少年时代,
但在这件事情上,他实在是天真地过头了,
我们也不得不佩服朱棣的料事如神,
他好像就是这场战争的剧本编剧,
事先已经告诉了男主角邱福应对的台词和接下来的剧情,
可惜大牌演员邱福却没有按照剧本来演,
在那位向导的的带领下,邱福果然找到了鞑靼的军营,
但是并没有多少士兵,
那位向导总会解释说,大部队在前面,
就这样,不停的追了两天,依然如此,
总是那么几百个鞑靼士兵,而且一触即溃,
部下们开始担忧了,他们认为那个向导不怀好意,
然而邱福却没有这种意识,
第三天,他还是下令部队跟随向导前进,
这下子他的副将李远也坐不住了,
李远劝邱福及时回撤,前面可能有埋伏,
可是邱福不听,他固执地认为前方必然有鞑靼的大本营,
只要前行必可取胜,
李远急得跳脚,也顾不得上下级关系,
大喊道:“皇上和你说过的话,你忘记了吗!?”
这下可惹恼了邱福,他厉声说道:
“不要多说了,不听我的指挥,就杀了你!”
邱福如同前两日一样地出发了,带路的还是那位向导,
这一次他没有让邱福失望,找了很久的鞑靼军队终于出现了,
但与邱福所预期的不一样,这些鞑靼骑兵是主动前来的,
而且并没有四散奔逃,也没有惊慌失措,
反而看上去吃饱喝足,睡眠充分,
此刻正精神焕发地注视着他们,终于找到你们了,找得好苦,
终于等到你们了,等了很久,
永乐七年(1409)八月,远征军的战报传到了京城,
战报简单明了:全军覆没,
这是一次惨痛的失败,不但十万大军全部被消灭,
邱福、王聪、霍亲、王忠、李远五员大将也全部战死沙场,
朱棣震怒了,他打了很多年仗,多次死里逃生,恶仗乱仗见得多了,
但像这样惨痛的败仗他还真没见过,邱福无能!无能!
骂人出气虽然痛快,但骂完后还是要解决问题,
明军的战斗力还是很强的,
关键问题就在于指挥官的人选,
但现在朝廷里还有谁能代替邱福出征呢,
谁又能保证一定能取胜呢?人选只有一个——朱棣,
于是在靖难之战后七年,朱棣再次披上了盔甲,拿起了战刀,
准备走上战场去击败他的敌人,
-
-
- [00:00.30] 在经过长时间等待后,明军于十二月的一个深夜对多邦城发起了攻击,
[00:10.30] 在战斗中,明军充分发挥了领导带头打仗的先锋模范作用,
[00:16.30] 都督黄中手持火把,率队先行渡过护城河,为部队前进开路,
[00:24.30] 都指挥蔡福亲自架云梯,并率先登上多邦城,
[00:29.30] 这两名高级军官的英勇行为大大鼓舞了明军的士气,士兵们奋勇争先,一举攻破外城,
[00:39.30] 安南士兵们无论如何也想不到,平日毫无动静的明军突然变成了猛虎,
[00:46.30] 如此猛烈之进攻让他们的防线全面崩溃,士兵们四散奔逃,
[00:53.30] 战火蔓延到了内城,此时安南军终于使出了他们的杀手锏,大象,
[01:01.30] 他们驱使大象攻击明军,
[01:05.30] 然而,早有准备的张辅拿出了应对的方法,
[01:10.30] 张辅另外准备了很多马匹,并把这些马匹的眼睛蒙了起来,在外面罩上狮子皮(画的),
[01:19.30] 等到大象出现的时候便驱赶马匹往前冲,
[01:25.30] 虽然从动物的天性来说,马绝对不敢和大象作对,
[01:31.30] 但蒙上眼睛的马就算是恐龙来了也会往前冲的,
[01:36.30] 与此同时,张辅还大量使用火枪攻击大象,杀伤力可能不大,
[01:43.30] 但是火枪的威慑作用却相当厉害,
[01:48.30] 在张辅的这几招作用下,安南军队的大象吓得不轻,
[01:53.30] 结果纷纷掉头逃跑,冲散了后面准备捡便宜的安南军,
[02:00.30] 在丧失了所有的希望后,安南军彻底失去了抵抗的勇气,明军一举攻克多邦城,
[02:12.30] 多邦战役的胜利沉重地打击了安南的抵抗意志,
[02:16.30] 此后明军一路高歌猛进,先后攻克东都和西都,
[02:23.30] 并于此年(永乐五年)五月,攻克安南全境,俘获胡氏父子,
[02:30.30] 并押解回国,安南就此平定,
[02:36.30] 在安南平定后,朱棣曾下旨寻找陈氏后代,但并无结果,
[02:44.30] 此时又有上千安南人向明朝政府请愿,表示安南以前就是中国领地,
[02:52.30] 陈氏已无后代,希望能归入中国,成为中国的一个郡,
[02:59.30] 朱棣同意了这一提议,并于永乐五年(1407)六月,改安南为交趾,并设置了布政使司,
[03:10.30] 使之成为了中国的一部分,于是自汉唐之后,安南又一次成为中国领土,
[03:19.30] 安南问题的解决使得中国的西南边界获得了安宁和平静,
[03:26.30] 但明朝政府还有着一个更大的烦恼,
[03:30.30] 这个烦恼缠绕了明朝上百年,如同噩梦一般挥之不去,
[03:38.30] 自明朝开国以来,蒙古这个邻居就始终让大明头疼不已,
[03:46.30] 打仗无数次,谈判无数次,打完再谈,谈完再打,
[03:52.30] 原来的元朝被打成了北元(后代称谓),再从北元被打成鞑靼(蒙古古称),
[03:59.30] 可是不管怎么打,就是没消停过,几十年打下来,
[04:04.30] 蒙古军队从政府军、正规军被打成了杂牌军、游击队,
[04:10.30] 但该抢的地方还是抢,该来的时候还是来,
[04:15.30] 这倒也不难理解,本来在中原地区好好的,
[04:21.30] 饭来张口、衣来伸手,全国各地到处走,
[04:26.30] 作为四级民族制度中的头等人,日子过的自然很不错,
[04:31.30] 但是好日子才过了九十几年,平地一声炮响,出来了一个朱元璋,
[04:39.30] 把原来的贵族赶到了草原上去干老本行——放牧,
[04:45.30] 整日顶风和牛羊打交道,又没有什么娱乐节目,
[04:50.30] 如此大的反差,换了是谁也不会甘心啊,
[04:55.30] 更严重的问题在于,他们没有自己的手工业和农业,经济结构严重失衡,
[05:03.30] 除了牛羊肉什么都缺,就算想搞封闭自然经济也没法搞起来,
[05:12.30] 想拿东西和明朝换,干点进出口买卖,可是人家不让干,
[05:18.30] 这也容易理解,毕竟经常打仗,
[05:21.30] 谁知道你是不是想趁机潜入境内干点破坏活动,
[05:26.30] 所以大规模的互市生意是没有办法做起来的,
[05:31.30] 该怎么办呢,需要的、缺少的东西不会从天上掉下来,
[05:38.30] 也不能通过做生意换回来,
[05:42.30] 人不能让尿憋死,那就抢吧!
[05:47.30] 你敢抢我,我就打你,于是就接着上演全武行,
[05:53.30] 你上次杀了我父亲,我这次杀你儿子,
[05:57.30] 仇恨不断加深,子子孙孙无穷匮也!
[06:03.30] 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
[06:05.30] 明朝展开了与蒙古部落的持久战,这一战就是上百年,
[06:13.30] 下面我们介绍一下永乐时期蒙古的形势,
[06:18.30] 之前我们说过,北元统治者脱古思帖木儿被蓝玉击败后,
[06:24.30] 逃到土刺河,被也速迭儿杀死,
[06:29.30] 之后蒙古大汗之位经过多次传递,
[06:33.30] 于建文四年(1402)被不属于黄金家族的鬼力赤所篡夺,
[06:40.30] 并该国名为鞑靼,我查了一下,
[06:45.30] 这位鬼力赤虽然不是黄金家族直系,但也不算是外人,
[06:52.30] 他的祖先是窝阔台,由于他不是嫡系,
[06:57.30] 传到他这里血统关系已经比较乱了,
[07:02.30] 也许就是因为这个原因,他没有正统黄金家族的那种使命感,
[07:08.30] 所以他废除了元朝国号,并向大明称臣,建立了朝贡关系,
[07:16.30] 从此,北方边境进入了和平时期,
[07:21.30] 可是这个和平时期实在有点短,只有六年,
[07:28.30] 鬼力赤不是黄金家族的人,也对黄金家族没有多少兴趣,
[07:34.30] 可他的手下却不一样,
[07:37.30] 当时的鞑靼太保阿鲁台就是这样一个传统观念很重的人,
[07:43.30] 他对鬼力赤的行为极其不满,整日梦想着恢复蒙古帝国的荣光,
[07:50.30] 在这种动机的驱使下,他杀害了鬼力赤,
[07:56.30] 并拥戴元朝宗室本雅失里为可汗,
[08:00.30] 但这位继承蒙古正统的本雅失里统治的地方实在小得可怜,
[08:07.30] 这是因为经过与明朝的战争,
[08:10.30] 北元的皇帝已经逐渐丧失了对蒙古全境的控制权,
[08:16.30] 当时的蒙古已经分裂为三块,
[08:19.30] 分别是蒙古本部(也就是后来的鞑靼),瓦剌(这个名字大家应该熟悉),兀良哈三卫,
[08:31.30] 蒙古本部鞑靼我们介绍过了,他们占据着蒙古高原,
[08:36.30] 由黄金家族统治,属于蒙古正统,
[08:41.30] 瓦剌,又称作西蒙古,占据蒙古西部,
[08:46.30] 在明初首领猛可帖木儿死后,瓦剌由马哈木统领,
[08:54.30] 兀良哈三卫,就是我们之前提到过的参加过靖难的精锐朵颜三卫,
[09:03.30] 这个部落是怎么来的呢,那还得从几十年前说起,
[09:10.30] 洪武二十年(1387),朱元璋派遣冯胜远征辽东,
[09:15.30] 冯胜兵不血刃地降伏了纳哈出,
[09:20.30] 并设置了泰宁、福余、朵颜三卫(军事单位),
[09:25.30] 后统称朵颜三卫,并在此安置投降的蒙古人,
[09:32.30] 朱元璋将这些人划归宁王朱权统领之下,
[09:38.30] 靖难之战中,朱棣绑架宁王,
[09:41.30] 其中很大的一个原因就在于他想得到这些战斗力极强的蒙古骑兵,
[09:49.30] 而这些骑兵在靖难中也确实发挥了巨大作用,
[09:54.30] 战后,朱棣封赏了朵颜三卫,并与其互通贸易,
[09:59.30] 他们占据着辽东一带,向明朝朝贡,接受明朝的指挥,
[10:07.30] 昔日的元帝国分裂成了三部分,不得不说是一种悲哀,
[10:14.30] 而此三部分虽然都是蒙古人组成的部落,互相之间的关系却极为复杂,
[10:21.30] 当然,这种复杂关系很大程度上是明朝有意造成的,
[10:29.30] 首先,鞑靼部落自认为是蒙古正统,瞧不起其他两个部落,
[10:37.30] 而且他们和明朝有深仇大恨,一直以来都采取敌对态度,
[10:44.30] 瓦剌就不同了,他们原先受黄金家族管辖,
[10:50.30] 黄金家族衰落后,他们趁机崛起,
[10:54.30] 企图获得蒙古的统治权,
[10:57.30] 明朝政府敏锐地发现了这个问题,并加以利用,
[11:03.30] 他们通过给予瓦剌封号,
[11:06.30] 并提供援助的方式扶持瓦剌势力,以对抗鞑靼,
[11:12.30] 而在瓦剌首领马哈木心中,部落矛盾是大于民族矛盾的,
[11:19.30] 他并不喜欢明朝,
[11:21.30] 但他更加讨厌动不动就指手划脚,以首领自居的鞑靼,
[11:27.30] 都什么时候了,还想摆老大的架子,
[11:38.30] 出于这一考虑,他和明朝政府达成了联盟,
[11:44.30] 当然这种联盟是以外敌的存在为前提的,
[11:48.30] 大家心里都清楚,
[11:52.30] 兀良哈三卫可以算是明朝的老朋友了,
[11:56.30] 但这种朋友关系也是并不稳固的,
[12:00.30] 虽然他们向明朝朝贡,并听从明朝的指挥,
[12:04.30] 但他们毕竟是蒙古人,与鞑靼和瓦剌之间存在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12:13.30] 最后是明朝,他可算是这一切的始作俑者,特长就是煽风点火,
[12:23.30] 北元是他打垮的,瓦剌是他扶持的,兀良哈三卫是他安置的,
[12:30.30] 搞这么多动作,无非只有一个目的,分解元帝国的势力,让他永不翻身,
[12:39.30] 大致情况就是这样,鞑靼和瓦剌打得死去活来,兀良哈在一旁看热闹,
[12:48.30] 明朝不断给双方加油,看到哪方占优势就上去打一拳维护比赛平衡,
[12:56.30] 如果成吉思汗在天有灵,见到这些不肖子孙互相打来打去,
[13:03.30] 昔日风光无限的蒙古帝国四分五裂,不知作何感想,
[13:12.30] 蒙古本部鞑靼太师在拥立本雅失里为可汗后,奉行了对抗政策,
[13:19.30] 于明朝断绝了关系,更为恶劣的是,
[13:24.30] 永乐七年(1409)四月,鞑靼杀害了明朝使节郭骥,
[13:29.30] 他们的这一举动无疑是在向大明示威,但他们没有想到,
[13:35.30] 他们的这一举动实在是利人损己,
[13:41.30] 因为明朝政府其实早已做好准备要收拾鞑靼,
[13:46.30] 缺少的不过是一个借口和机会而已,
[13:50.30] 而这件事情的发生正好提供了他们所需要的一切,
[13:56.30] 鞑靼之所以成为明朝的目标,绝不仅仅因为他们对明朝报有敌对态度,
[14:04.30] 鞑靼的新首领本雅史里与太师阿鲁台都属于那种身无分文却敢于胸怀天下的人,
[14:14.30] 虽然此时鞑靼的实力已经大不如前,
[14:17.30] 他们连年出战,
[14:20.30] 东边打兀良哈,西面打瓦剌,虽然没有多大效果,但声势却也颇为吓人,
[14:29.30] 鞑靼的猖狂举动引起了朱棣的主意,
[14:33.30] 为了一次性解决问题,朱棣决定派出大军远征,
[14:39.30] 兵力为十万,并亲自拟定作战计划,
[14:44.30] 但在最重要的问题上,他犹豫了,这就是指挥官的人选,
[14:55.30] 朱棣常年用兵,十分清楚打仗不是儿戏,
[15:01.30] 必须要有丰富战争经验的人才能胜任这一职务,
[15:07.30] 最好的人选自然是曾经与自己一同靖难的将领们,
[15:13.30] 可是问题在于,当年的靖难名将如今已经死得差不多了,
[15:19.30] 最厉害的张玉在东昌之战中被盛庸干掉了,朱能也已经死了,
[15:26.30] 张玉的儿子张辅倒是个好人选,
[15:30.30] 可惜刚刚平定的安南并不老实,经常闹独立,张辅也走不开,
[15:38.30] 想来想去,只剩下了一个人选:邱福,对于邱福,我们并不陌生,
[15:50.30] 前面我们也曾经介绍过他,
[15:54.30] 在白沟河之战中,他奉命冲击李景隆中军,
[15:59.30] 此后他多次立下战功,并在战后被封为淇国公(公爵),
[16:06.30] 但朱棣也很清楚,这位仁兄虽然作战勇猛,却并非统帅之才,
[16:14.30] 但目下正是用人之际,比他更能打的差不多都死光了,
[16:20.30] 无奈之下,朱棣只得将十万大军交给了这位老将,
[16:28.30] 永乐七年(1409)七月,丘福正式领兵十万出发北征,
[16:34.30] 在他出发前,朱棣不无担心地叮嘱他千万不可轻敌,
[16:43.30] 要谨慎用兵,看准时机再与敌决战,
[16:48.30] 邱福表示一定谨记,跟随他出发的还有四名将领,
[16:54.30] 分别是副将王聪、霍亲,左右参将王忠、李远,
[17:02.30] 此四人也绝非等闲之辈,
[17:06.30] 参加此次远征之前都已经被封为侯爵,战场经验丰富,
[17:14.30] 朱棣亲自为大军送行,
[17:17.30] 看着大军远去,朱棣的心中却有一种不安感油然而生,
[17:21.30] 他思虑再三,终于省起,
[17:26.30] 便立刻派人骑快马赶到邱福军中,只为了传达一句话,
[17:31.30] 这句话是对邱福说的,“如果有人说敌人很容易战胜,你千万不要相信!”(军中有言敌易取者,慎勿信之)
[17:52.30] 邱福接收了皇帝指示,并表示一定不辜负皇帝的信任和期望,
[18:04.30] 朱棣不愧为一位优秀的军事家,
[18:09.30] 他敏锐地意识到了这支军队最大的隐患就在于轻敌冒进,
[18:17.30] 在军队出发后,竟然还派人专程赶去传达这一指示,
[18:22.30] 实在是用心良苦,后来的事实也证明了朱棣的判断是准确的,
[18:31.30] 问题在于,主帅邱福偏偏就是一个左耳进,右耳出的人,
[18:38.30] 遇到这样的主帅,真是神仙都没办法,
[18:43.30] 邱福率领军队一路猛进,赶到了胪朐河(今中蒙边境克鲁伦河),
[18:53.30] 击溃了一些散兵,并抓获了鞑靼的一名尚书,
[18:58.30] 丘福便询问敌情,这位尚书倒是个直爽人,
[19:03.30] 也没等邱福用什么酷刑和利诱手段,就主动交待,
[19:09.30] 鞑靼军队主力就在此地北方三十里,
[19:13.30] 如果现在进攻,必然可以轻易获得大胜,
[19:19.30] 邱福十分高兴,干脆就让这个尚书当向导,照着他所指引的方向前进,
[19:27.30] 邱福竟然如此信任刚刚抓来的俘虏,
[19:31.30] 而从他的年纪看,似乎也早已过了天真无邪的少年时代,
[19:36.30] 但在这件事情上,他实在是天真地过头了,
[19:43.30] 我们也不得不佩服朱棣的料事如神,
[19:47.30] 他好像就是这场战争的剧本编剧,
[19:51.30] 事先已经告诉了男主角邱福应对的台词和接下来的剧情,
[19:56.30] 可惜大牌演员邱福却没有按照剧本来演,
[20:02.30] 在那位向导的的带领下,邱福果然找到了鞑靼的军营,
[20:09.30] 但是并没有多少士兵,
[20:12.30] 那位向导总会解释说,大部队在前面,
[20:17.30] 就这样,不停的追了两天,依然如此,
[20:21.30] 总是那么几百个鞑靼士兵,而且一触即溃,
[20:27.30] 部下们开始担忧了,他们认为那个向导不怀好意,
[20:33.30] 然而邱福却没有这种意识,
[20:36.30] 第三天,他还是下令部队跟随向导前进,
[20:40.30] 这下子他的副将李远也坐不住了,
[20:45.30] 李远劝邱福及时回撤,前面可能有埋伏,
[20:51.30] 可是邱福不听,他固执地认为前方必然有鞑靼的大本营,
[20:57.30] 只要前行必可取胜,
[21:00.30] 李远急得跳脚,也顾不得上下级关系,
[21:05.30] 大喊道:“皇上和你说过的话,你忘记了吗!?”
[21:10.30] 这下可惹恼了邱福,他厉声说道:
[21:14.30] “不要多说了,不听我的指挥,就杀了你!”
[21:20.30] 邱福如同前两日一样地出发了,带路的还是那位向导,
[21:25.30] 这一次他没有让邱福失望,找了很久的鞑靼军队终于出现了,
[21:33.30] 但与邱福所预期的不一样,这些鞑靼骑兵是主动前来的,
[21:39.30] 而且并没有四散奔逃,也没有惊慌失措,
[21:44.30] 反而看上去吃饱喝足,睡眠充分,
[21:48.30] 此刻正精神焕发地注视着他们,终于找到你们了,找得好苦,
[22:02.30] 终于等到你们了,等了很久,
[22:09.30] 永乐七年(1409)八月,远征军的战报传到了京城,
[22:15.30] 战报简单明了:全军覆没,
[22:21.30] 这是一次惨痛的失败,不但十万大军全部被消灭,
[22:29.30] 邱福、王聪、霍亲、王忠、李远五员大将也全部战死沙场,
[22:37.30] 朱棣震怒了,他打了很多年仗,多次死里逃生,恶仗乱仗见得多了,
[22:46.30] 但像这样惨痛的败仗他还真没见过,邱福无能!无能!
[22:57.30] 骂人出气虽然痛快,但骂完后还是要解决问题,
[23:03.30] 明军的战斗力还是很强的,
[23:07.30] 关键问题就在于指挥官的人选,
[23:12.30] 但现在朝廷里还有谁能代替邱福出征呢,
[23:16.30] 谁又能保证一定能取胜呢?人选只有一个——朱棣,
[23:26.30] 于是在靖难之战后七年,朱棣再次披上了盔甲,拿起了战刀,
[23:33.30] 准备走上战场去击败他的敌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