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郑和派出使者前往西王驻地交涉此事,这实在是一个了不起的人,
他在手握重兵的情况下能够保持清醒的头脑,克制自己的愤怒,以大局为重,
这需要何等的忍耐力!事实证明,郑和的行为决不是懦弱,而是明智的,
郑和需要面对的是忍耐,而那位西王面对的却是恐惧,极大的恐惧,
当他知道自己的下属杀掉了大明派来的舰队船员时,吓得魂不附体,
立刻派出使者去郑和处反复解释误会,他又怕这样做不奏效,
便命令派人连夜坐船赶到中国去谢罪,
这倒不一定是因为他有多么惭愧和后悔,
只是他明白,以大明的实力,要灭掉自己,就如同捏死一只蚂蚁那么简单,
朱棣得知此事后,称赞了郑和顾全大局的行为,并狠狠地教训了西王的使者,
让他们赔偿六万两黄金(这个抚恤金的价码相当高),
两年后,西王派人送上了赔偿金,只有一万两黄金,这倒不是因为他们敢于反悔,
实在是这么个小岛即使挖地三尺也找不出六万两黄金来,
实在是没法子了,家里就这么点家当,该怎么着您就看着办吧,
当西王的使者忐忑不安地送上黄金后,却得到了他意想不到的回答,
朱棣明确地告诉他,我早知你们是筹不出来的,要你们赔偿黄金,
只不过是要你们明白自己的罪过而已,难道还缺你们那点金子吗?
朱棣的这一表示完全征服了爪哇,自此之后他们自发自觉地年年向中国进贡,
在这一事件中,郑和充分地体现了他冷静的思维和准确的判断能力,
也说明朱棣看人的眼光实在独到,在经过这段风波之后,郑和的船队一路南下,
先后经过苏门答腊、锡兰山等地,一路上与西洋各国交流联系并开展贸易活动,
这些国家也纷纷派出使者,跟随郑和船队航行,准备去中国向永乐皇帝朝贡,
带着贸易得来的物品和各国的使者,郑和到达了此次航行的终点——古里,
古里就是今天印度的科泽科德,位于印度半岛的西南端,
此地是一个重要的中转站,早在洪武年间,朱元璋就曾派使者到过这里,
而此次郑和前来,却有着另一个重要的使命,
由于古里的统治者曾多次派使者到中国朝贡,并向中国称臣,
所以在永乐三年,明成祖给古里统治者发放诏书(委任状),正式封其为国王,
并赐予印诰等物,当然了,古里人不一定像中国人一样使用印章,
但既然是封国王,总是要搞点仪式意思下的,可是诏书写好了,却没那么容易送过去,
因为这位受封的老兄还在印度呆着呢,所以郑和此次是带着诏书来到古里的,
他拿着诏书,以大明皇帝的名义正式封当地统治者为古里国王,
从此两国关系更加紧密,此后郑和下西洋,皆以此地位中转站和落脚点,
在办完这件大事后,郑和开始准备回航,此时距离他出航时已经一年有余,
他回顾了此次航程中的种种际遇,感慨良多,经历了那么多的风波,
终于来到了这个叫古里的国家,完成了自己的最终使命,
这里物产丰富,风景优美,人们和善大度,友好热情,
这一切都给郑和留下了极其深刻的印象,留个纪念吧,
他带领属下和当地人一起建立了一个碑亭,并刻上碑文,以纪念这段历史,
文曰:〖其国去中国十万余里,民物咸若,熙皞同风,刻石于兹,永昭万世,〗
这是一座历史的里程碑,郑和的船队开始返航了,
迎风站在船上的郑和注视着那渐渐远去的古里海岸,这是一个美丽的地方,
我们会再来的!也许是宿命的安排吧,郑和不会想到,
美丽的古里不但是他第一次航程的终点,也将会成为他传奇一生的终点!
第一次远航就这样完成了,船队浩浩荡荡地向着中国返航,
然而上天似乎并不愿意郑和就这样风平浪静地回到祖国,
它已经为这些急于回家的人们准备好了最后一道难关,
而对于郑和和他的船队来说,这是一场真正的考验,一场生死攸关的考验,
自古以来,交通要道都绝不是什么安全的地方,
因为很多原本靠天吃饭的人会发现其实靠路吃饭更有效,
于是陆路上有了路霸,海上有了海盗,
但无论陆路海路,他们的开场白和口号都是一样的——要想从此过,留下买路财,
按说郑和的舰队似乎不应该受到这些骚扰,
但这决不是因为强盗们为这支舰队的和平使命而感动,
而是军事实力的威慑作用,即使是再凶悍的强盗,也要考虑抢劫的成本,
像郑和这样带着几万士兵拿着火枪招摇过市,航空母舰上架大炮的主,
实在是不好对付的,北欧的海盗再猖獗,也不敢去抢西班牙的无敌舰队,
干抢劫之前要先掂掂自己的斤两,
这一原则早已被古今中外的诸多精明强盗们都牢记在心,
但这个世界上,有精明的强盗就必然有拙劣的强盗,
一时头脑发热、误判形势,带支手枪就敢抢坦克的人也不是没有,
下面我们要介绍的就是这样一位头脑发热的仁兄,此人名叫陈祖义,
他正准备开始自己人生中最大的一次抢劫,当然,也是最后一次,
陈祖义,广东潮州人,洪武年间因为犯罪逃往海外,
当年没有国际刑警组织,也没有引渡条例,所以也就没人再去管他,
后来,他逃到了三佛齐(今属印度尼西亚)的渤林邦国,
在国王麻那者巫里手下当上了大将,真是厉害,
这位陈祖义不过是个逃犯,原先也没发现他担任过什么职务,最多是个村长,
到了这个渤林邦国(不好意思,我实在不知道是现在的哪个地方),居然成了重臣,
中国真是多人才啊,
更厉害的还在后面,国王死后,他召集了一批海盗,自立为王,
就这样,这位陈祖义成为了渤林邦国的国王,以上就是陈祖义先生的奋斗成功史,
估计也算不上为国争光吧,陈祖义有了兵(海盗),
便经常在马六甲海峡附近干起老本行——抢劫,这也很正常,
他手下的都是海盗,海盗不去打劫还能干啥,周围的国家深受其害,
但由于这些国家都很弱小,也奈何不得陈祖义,
就这样,陈祖义的胆子和胃口都越来越大,逐渐演变到专门打劫大船,商船,
猖獗了很多年,直到他遇到了郑和,
郑和的船队浩浩荡荡地开过三佛齐时,
刚好撞到陈祖义,郑和对此人也早有耳闻,便做好了战斗准备,
而陈祖义却做出了一个让所有人都意想不到的决定,
他决定向郑和投降,要知道,陈祖义虽然贪婪,但却绝不是个疯子,
他能够混到国王的位置(实际只是一个小部落),也是不容易的,
看着那些堪称庞然大物的战船和黑洞洞的炮口,
但凡神智清醒的人都不会甘愿当炮灰的,
但海盗毕竟是海盗,陈祖义的投降只不过是权宜之计,
郑和船上的那些金银财宝是最大的诱惑,
在陈祖义看来只要干成了这一票,今后就一辈子吃穿不愁了,
但要怎么干呢,硬拼肯定是不行了,那就智取!
陈祖义决定利用假投降麻痹郑和,然后召集大批海盗趁官军不备突袭郑和旗舰,
控制中枢打乱明军部署,各个击破,
应该说这算是个不错的计划,
就陈祖义的实力而言,他也只能选择这样的计划,在经过精心筹划之后,
他信心满满地开始布置各项抢劫前的准备工作,
四处寻找同伙,七拼八凑之下,居然也被他找到了五千多人,战船二十余艘,
于是他带领属下踌躇满志地向明军战船逼近,准备打明军一个措手不及,
不出陈祖义所料,明军船队毫无动静,连船上的哨兵也比平日要少,
陈祖义大喜,命令手下海盗发动进攻,
然而就在此时,明军船队突然杀声四起,火炮齐鸣,
陈祖义的船队被分割包围,成了大炮的靶子,
目瞪口呆的海盗们黄粱美梦还没有醒,就去了黄泉,
陈祖义终于明白,自己已经中了明军的埋伏,这下是彻底完蛋了,
训练有素的明军给这些纪律松散的海盗们上了一堂军事训练课,
他们迅速解决了战斗,全歼海盗五千余人,击沉敌船十余艘,并俘获多艘,陈祖义也被活捉,
陈祖义做梦也想不到,
那个一脸和气接受他投降的郑和突然从肥羊变成了猛虎,
他有一种上当的感觉,
可能陈祖义是在三佛齐呆久了,还当上了部落头,每天被一群人当主子贡着,
就真把自己当回事了,他不了解郑和是个什么样的人,其实从两个人的身份就可以看出来,
陈祖义是在中国混不下去了才逃出来的一般犯人,而郑和却是千里挑一的佼佼者!
陈祖义长期以来带着他的海盗部下打劫船只,最多也就指挥几千人,
都没有遇到什么抵抗,他似乎天真的以为打仗就这么简单,
而郑和从十一岁起就已经从军,
有着丰富的军事经验,他在朱棣手下身经百战,
参加的都是指挥几十万军队的大战役,
还曾经和那个时代最优秀的将领铁铉、盛庸、平安等人上阵交锋,
那些超级猛人都奈何不了他,何况小小的海盗头陈祖义,
陈祖义的这些花招根本逃不过郑和的眼睛,郑和之所以没有立刻揭穿陈祖义,
是因为他决定将计就计,设置一个更好的圈套让陈祖义跳进去,
等到他把四周的海盗都找来,才方便一网打尽,
此外,在郑和看来,活捉陈祖义很有必要,
因为这个人将来可以派上用场,至于派上什么用场,我们下面会介绍,
在清除了这些海盗后,郑和继续扬帆向祖国挺进,
永乐五年(1407)九月,郑和光荣完成使命,回到了京城,
并受到了朱棣的热烈欢迎和接见,此时,陈祖义成为了一个有用的人,
由于他本就是逃犯,又干过海盗,为纪念此次航海使命的完成和清除海盗行动的成功,
朱棣下令当着各国使者的面杀掉了陈祖义,并斩首示众,警示他人,
这么看来,陈祖义多少也算为宣传事业做出了点贡献,
这次创造历史的远航虽然没有找到建文帝,却带来了一大堆西洋各国的使者,
这些使者见证了大明的强盛,十分景仰,纷纷向大明朝贡,
而朱棣也终于体会到了君临万邦的滋味,
国家强盛就是好啊,感觉实在不错,
而朱棣也从他们那里知道了很多远方国家的风土人情,
他还得知在更遥远的地方,有着皮肤黝黑的民族和他们那神秘的国度,
这实在是一件很有意思的事情,不但可以探访以往不知道的世界,
还能够将大明帝国的威名传播海外,顺道做点生意,何乐而不为呢,
虽然出航的费用高了点,但这点钱大明朝还是拿得出来的,谁让咱有钱呢?
于是,在朱棣的全力支持下,郑和继续着他的远航,
此后,他分别于永乐五年(1407)九月、永乐七年(1409)九月、永乐十一年(1413)冬、永乐十五年(1417)冬、永乐十九年(1421)春,
五次率领船队下西洋,这五次的航海过程与第一次比较类似,
郑和在之后的五次下西洋的主要目的已经转变为了和平交流和官方贸易,
当然他和他的舰队在这几次航程中也干过一些小事,
如下:调节国家矛盾,维护世界和平(暹罗与苏门答腊);
收拾拦路打劫,不听招呼的国家(锡兰山国),把国王抓回中国坐牢(够狠);
带其他国家国王到中国观光(苏禄国代表团,国王亲自带队,总计人数三百四十余人,吃了一个多月才回去);
带回了中国人向往几千年的野兽——麒麟(后来证实是长颈鹿),
(这么总结一下,发现这些似乎也不是小事)
经过郑和的努力,西洋各国于明朝建立了良好的关系,
虽然彼此之间生活习惯不同,国力相差很大,
但开放的大明并未因此对这些国家另眼相看,
它以自己的文明和宽容真正从心底征服了这些国家,
大明统治下的中国并没有在船队上架上高音喇叭,
宣扬自己是为了和平友善而来,正如后来那些拿着圣经,乘坐着几艘小船,
高声叫嚷自己是为了传播福音而来的西方人,
郑和的船队带来的是丰富的贸易品和援助品(某些国家确实很穷),
他的船队从未主动攻击过,即使是自卫也很有分寸(如那位锡兰山国王,后来也被放了回去),
从不仗势欺人(虽然他们确实有这个资本),
西洋各国的人们,无论人种,无论贫富,都能从这些陌生的人脸上看到真诚的笑容,
他们心中明白,这些人是友善的给予者,
而西方探险家们在经历最初的惊奇后,很快发现这些国家有着巨大的财富,
却没有强大的军事实力,于是他们用各种暴力手段、杀人放火,
抢夺本就属于当地人的财产,
南非的一位著名政治家曾经说过:西方人来到我们面前时,手中拿着圣经,
我们手中有黄金,后来就变成了,他们手中有黄金,我们手中拿着圣经,
这是一个十分中肯的评价,对于那些西方人,当地人心中明白:
这些人是邪恶的掠夺者,即使他们最终被这些西方人所征服,
但他们决不会放弃反抗,他们会争取到自由的那一天,
因为这种蛮横的征服是不可能稳固的,
所以我还是重复那句话:
以德服人,这绝对不是一句笑话,
君不见今日某大国在世界上呼东喝西,指南打北,
很是威风,却也是麻烦不断,反抗四起,
暴力可以成为解决问题的后盾,
但绝对不能解决问题,当时世界上最强大的大明朝在拥有压倒性军事优势的情况下,
能够平等对待那些小国,并尊重他们的主权和领土完整,
给予而不抢掠,是很不简单的,
-
-
- [00:00.30]郑和派出使者前往西王驻地交涉此事,这实在是一个了不起的人,
[00:10.30]他在手握重兵的情况下能够保持清醒的头脑,克制自己的愤怒,以大局为重,
[00:18.30]这需要何等的忍耐力!事实证明,郑和的行为决不是懦弱,而是明智的,
[00:29.30]郑和需要面对的是忍耐,而那位西王面对的却是恐惧,极大的恐惧,
[00:38.30]当他知道自己的下属杀掉了大明派来的舰队船员时,吓得魂不附体,
[00:46.30]立刻派出使者去郑和处反复解释误会,他又怕这样做不奏效,
[00:54.30]便命令派人连夜坐船赶到中国去谢罪,
[00:59.30]这倒不一定是因为他有多么惭愧和后悔,
[01:02.30]只是他明白,以大明的实力,要灭掉自己,就如同捏死一只蚂蚁那么简单,
[01:13.30]朱棣得知此事后,称赞了郑和顾全大局的行为,并狠狠地教训了西王的使者,
[01:21.30]让他们赔偿六万两黄金(这个抚恤金的价码相当高),
[01:30.30]两年后,西王派人送上了赔偿金,只有一万两黄金,这倒不是因为他们敢于反悔,
[01:39.30]实在是这么个小岛即使挖地三尺也找不出六万两黄金来,
[01:48.30]实在是没法子了,家里就这么点家当,该怎么着您就看着办吧,
[02:00.30]当西王的使者忐忑不安地送上黄金后,却得到了他意想不到的回答,
[02:07.30]朱棣明确地告诉他,我早知你们是筹不出来的,要你们赔偿黄金,
[02:15.30]只不过是要你们明白自己的罪过而已,难道还缺你们那点金子吗?
[02:26.30]朱棣的这一表示完全征服了爪哇,自此之后他们自发自觉地年年向中国进贡,
[02:38.30]在这一事件中,郑和充分地体现了他冷静的思维和准确的判断能力,
[02:45.30]也说明朱棣看人的眼光实在独到,在经过这段风波之后,郑和的船队一路南下,
[02:56.30]先后经过苏门答腊、锡兰山等地,一路上与西洋各国交流联系并开展贸易活动,
[03:06.30]这些国家也纷纷派出使者,跟随郑和船队航行,准备去中国向永乐皇帝朝贡,
[03:16.30]带着贸易得来的物品和各国的使者,郑和到达了此次航行的终点——古里,
[03:25.30]古里就是今天印度的科泽科德,位于印度半岛的西南端,
[03:32.30]此地是一个重要的中转站,早在洪武年间,朱元璋就曾派使者到过这里,
[03:40.30]而此次郑和前来,却有着另一个重要的使命,
[03:47.30]由于古里的统治者曾多次派使者到中国朝贡,并向中国称臣,
[03:55.30]所以在永乐三年,明成祖给古里统治者发放诏书(委任状),正式封其为国王,
[04:05.30]并赐予印诰等物,当然了,古里人不一定像中国人一样使用印章,
[04:13.30]但既然是封国王,总是要搞点仪式意思下的,可是诏书写好了,却没那么容易送过去,
[04:24.30]因为这位受封的老兄还在印度呆着呢,所以郑和此次是带着诏书来到古里的,
[04:33.30]他拿着诏书,以大明皇帝的名义正式封当地统治者为古里国王,
[04:41.30]从此两国关系更加紧密,此后郑和下西洋,皆以此地位中转站和落脚点,
[04:53.30]在办完这件大事后,郑和开始准备回航,此时距离他出航时已经一年有余,
[05:01.30]他回顾了此次航程中的种种际遇,感慨良多,经历了那么多的风波,
[05:08.30]终于来到了这个叫古里的国家,完成了自己的最终使命,
[05:16.30]这里物产丰富,风景优美,人们和善大度,友好热情,
[05:23.30]这一切都给郑和留下了极其深刻的印象,留个纪念吧,
[05:31.30]他带领属下和当地人一起建立了一个碑亭,并刻上碑文,以纪念这段历史,
[05:40.30]文曰:〖其国去中国十万余里,民物咸若,熙皞同风,刻石于兹,永昭万世,〗
[05:53.30]这是一座历史的里程碑,郑和的船队开始返航了,
[06:00.30]迎风站在船上的郑和注视着那渐渐远去的古里海岸,这是一个美丽的地方,
[06:09.30]我们会再来的!也许是宿命的安排吧,郑和不会想到,
[06:19.30]美丽的古里不但是他第一次航程的终点,也将会成为他传奇一生的终点!
[06:30.30]第一次远航就这样完成了,船队浩浩荡荡地向着中国返航,
[06:38.30]然而上天似乎并不愿意郑和就这样风平浪静地回到祖国,
[06:44.30]它已经为这些急于回家的人们准备好了最后一道难关,
[06:49.30]而对于郑和和他的船队来说,这是一场真正的考验,一场生死攸关的考验,
[07:00.30]自古以来,交通要道都绝不是什么安全的地方,
[07:07.30]因为很多原本靠天吃饭的人会发现其实靠路吃饭更有效,
[07:13.30]于是陆路上有了路霸,海上有了海盗,
[07:18.30]但无论陆路海路,他们的开场白和口号都是一样的——要想从此过,留下买路财,
[07:30.30]按说郑和的舰队似乎不应该受到这些骚扰,
[07:35.30]但这决不是因为强盗们为这支舰队的和平使命而感动,
[07:40.30]而是军事实力的威慑作用,即使是再凶悍的强盗,也要考虑抢劫的成本,
[07:49.30]像郑和这样带着几万士兵拿着火枪招摇过市,航空母舰上架大炮的主,
[07:56.30]实在是不好对付的,北欧的海盗再猖獗,也不敢去抢西班牙的无敌舰队,
[08:05.30]干抢劫之前要先掂掂自己的斤两,
[08:10.30]这一原则早已被古今中外的诸多精明强盗们都牢记在心,
[08:18.30]但这个世界上,有精明的强盗就必然有拙劣的强盗,
[08:25.30]一时头脑发热、误判形势,带支手枪就敢抢坦克的人也不是没有,
[08:34.30]下面我们要介绍的就是这样一位头脑发热的仁兄,此人名叫陈祖义,
[08:43.30]他正准备开始自己人生中最大的一次抢劫,当然,也是最后一次,
[08:53.30]陈祖义,广东潮州人,洪武年间因为犯罪逃往海外,
[09:01.30]当年没有国际刑警组织,也没有引渡条例,所以也就没人再去管他,
[09:10.30]后来,他逃到了三佛齐(今属印度尼西亚)的渤林邦国,
[09:17.30]在国王麻那者巫里手下当上了大将,真是厉害,
[09:24.30]这位陈祖义不过是个逃犯,原先也没发现他担任过什么职务,最多是个村长,
[09:33.30]到了这个渤林邦国(不好意思,我实在不知道是现在的哪个地方),居然成了重臣,
[09:38.30]中国真是多人才啊,
[09:53.30]更厉害的还在后面,国王死后,他召集了一批海盗,自立为王,
[10:00.30]就这样,这位陈祖义成为了渤林邦国的国王,以上就是陈祖义先生的奋斗成功史,
[10:10.30]估计也算不上为国争光吧,陈祖义有了兵(海盗),
[10:18.30]便经常在马六甲海峡附近干起老本行——抢劫,这也很正常,
[10:26.30]他手下的都是海盗,海盗不去打劫还能干啥,周围的国家深受其害,
[10:34.30]但由于这些国家都很弱小,也奈何不得陈祖义,
[10:40.30]就这样,陈祖义的胆子和胃口都越来越大,逐渐演变到专门打劫大船,商船,
[10:50.30]猖獗了很多年,直到他遇到了郑和,
[10:57.30]郑和的船队浩浩荡荡地开过三佛齐时,
[11:02.30]刚好撞到陈祖义,郑和对此人也早有耳闻,便做好了战斗准备,
[11:11.30]而陈祖义却做出了一个让所有人都意想不到的决定,
[11:18.30]他决定向郑和投降,要知道,陈祖义虽然贪婪,但却绝不是个疯子,
[11:28.30]他能够混到国王的位置(实际只是一个小部落),也是不容易的,
[11:36.30]看着那些堪称庞然大物的战船和黑洞洞的炮口,
[11:41.30]但凡神智清醒的人都不会甘愿当炮灰的,
[11:47.30]但海盗毕竟是海盗,陈祖义的投降只不过是权宜之计,
[11:52.30]郑和船上的那些金银财宝是最大的诱惑,
[11:57.30]在陈祖义看来只要干成了这一票,今后就一辈子吃穿不愁了,
[12:05.30]但要怎么干呢,硬拼肯定是不行了,那就智取!
[12:14.30]陈祖义决定利用假投降麻痹郑和,然后召集大批海盗趁官军不备突袭郑和旗舰,
[12:23.30]控制中枢打乱明军部署,各个击破,
[12:28.30]应该说这算是个不错的计划,
[12:33.30]就陈祖义的实力而言,他也只能选择这样的计划,在经过精心筹划之后,
[12:43.30]他信心满满地开始布置各项抢劫前的准备工作,
[12:46.30]四处寻找同伙,七拼八凑之下,居然也被他找到了五千多人,战船二十余艘,
[12:56.30]于是他带领属下踌躇满志地向明军战船逼近,准备打明军一个措手不及,
[13:08.30]不出陈祖义所料,明军船队毫无动静,连船上的哨兵也比平日要少,
[13:18.30]陈祖义大喜,命令手下海盗发动进攻,
[13:24.30]然而就在此时,明军船队突然杀声四起,火炮齐鸣,
[13:30.30]陈祖义的船队被分割包围,成了大炮的靶子,
[13:36.30]目瞪口呆的海盗们黄粱美梦还没有醒,就去了黄泉,
[13:44.30]陈祖义终于明白,自己已经中了明军的埋伏,这下是彻底完蛋了,
[13:53.30]训练有素的明军给这些纪律松散的海盗们上了一堂军事训练课,
[14:00.30]他们迅速解决了战斗,全歼海盗五千余人,击沉敌船十余艘,并俘获多艘,陈祖义也被活捉,
[14:12.30]陈祖义做梦也想不到,
[14:16.30]那个一脸和气接受他投降的郑和突然从肥羊变成了猛虎,
[14:22.30]他有一种上当的感觉,
[14:26.30]可能陈祖义是在三佛齐呆久了,还当上了部落头,每天被一群人当主子贡着,
[14:34.30]就真把自己当回事了,他不了解郑和是个什么样的人,其实从两个人的身份就可以看出来,
[14:45.30]陈祖义是在中国混不下去了才逃出来的一般犯人,而郑和却是千里挑一的佼佼者!
[14:57.30]陈祖义长期以来带着他的海盗部下打劫船只,最多也就指挥几千人,
[15:05.30]都没有遇到什么抵抗,他似乎天真的以为打仗就这么简单,
[15:11.30]而郑和从十一岁起就已经从军,
[15:16.30]有着丰富的军事经验,他在朱棣手下身经百战,
[15:21.30]参加的都是指挥几十万军队的大战役,
[15:25.30]还曾经和那个时代最优秀的将领铁铉、盛庸、平安等人上阵交锋,
[15:32.30]那些超级猛人都奈何不了他,何况小小的海盗头陈祖义,
[15:41.30]陈祖义的这些花招根本逃不过郑和的眼睛,郑和之所以没有立刻揭穿陈祖义,
[15:50.30]是因为他决定将计就计,设置一个更好的圈套让陈祖义跳进去,
[15:57.30]等到他把四周的海盗都找来,才方便一网打尽,
[16:02.30]此外,在郑和看来,活捉陈祖义很有必要,
[16:07.30]因为这个人将来可以派上用场,至于派上什么用场,我们下面会介绍,
[16:17.30]在清除了这些海盗后,郑和继续扬帆向祖国挺进,
[16:23.30]永乐五年(1407)九月,郑和光荣完成使命,回到了京城,
[16:30.30]并受到了朱棣的热烈欢迎和接见,此时,陈祖义成为了一个有用的人,
[16:39.30]由于他本就是逃犯,又干过海盗,为纪念此次航海使命的完成和清除海盗行动的成功,
[16:49.30]朱棣下令当着各国使者的面杀掉了陈祖义,并斩首示众,警示他人,
[16:57.30]这么看来,陈祖义多少也算为宣传事业做出了点贡献,
[17:05.30]这次创造历史的远航虽然没有找到建文帝,却带来了一大堆西洋各国的使者,
[17:13.30]这些使者见证了大明的强盛,十分景仰,纷纷向大明朝贡,
[17:20.30]而朱棣也终于体会到了君临万邦的滋味,
[17:26.30]国家强盛就是好啊,感觉实在不错,
[17:37.80]而朱棣也从他们那里知道了很多远方国家的风土人情,
[17:44.30]他还得知在更遥远的地方,有着皮肤黝黑的民族和他们那神秘的国度,
[17:53.30]这实在是一件很有意思的事情,不但可以探访以往不知道的世界,
[17:59.30]还能够将大明帝国的威名传播海外,顺道做点生意,何乐而不为呢,
[18:07.30]虽然出航的费用高了点,但这点钱大明朝还是拿得出来的,谁让咱有钱呢?
[18:18.30]于是,在朱棣的全力支持下,郑和继续着他的远航,
[18:24.30]此后,他分别于永乐五年(1407)九月、永乐七年(1409)九月、永乐十一年(1413)冬、永乐十五年(1417)冬、永乐十九年(1421)春,
[18:35.30]五次率领船队下西洋,这五次的航海过程与第一次比较类似,
[18:39.30]郑和在之后的五次下西洋的主要目的已经转变为了和平交流和官方贸易,
[18:46.30]当然他和他的舰队在这几次航程中也干过一些小事,
[18:53.30]如下:调节国家矛盾,维护世界和平(暹罗与苏门答腊);
[19:06.30]收拾拦路打劫,不听招呼的国家(锡兰山国),把国王抓回中国坐牢(够狠);
[19:17.30]带其他国家国王到中国观光(苏禄国代表团,国王亲自带队,总计人数三百四十余人,吃了一个多月才回去);
[19:33.30]带回了中国人向往几千年的野兽——麒麟(后来证实是长颈鹿),
[19:43.30](这么总结一下,发现这些似乎也不是小事)
[19:49.30]经过郑和的努力,西洋各国于明朝建立了良好的关系,
[19:55.30]虽然彼此之间生活习惯不同,国力相差很大,
[20:00.30]但开放的大明并未因此对这些国家另眼相看,
[20:05.30]它以自己的文明和宽容真正从心底征服了这些国家,
[20:12.30]大明统治下的中国并没有在船队上架上高音喇叭,
[20:17.30]宣扬自己是为了和平友善而来,正如后来那些拿着圣经,乘坐着几艘小船,
[20:27.30]高声叫嚷自己是为了传播福音而来的西方人,
[20:33.30]郑和的船队带来的是丰富的贸易品和援助品(某些国家确实很穷),
[20:41.30]他的船队从未主动攻击过,即使是自卫也很有分寸(如那位锡兰山国王,后来也被放了回去),
[20:49.30]从不仗势欺人(虽然他们确实有这个资本),
[20:56.30]西洋各国的人们,无论人种,无论贫富,都能从这些陌生的人脸上看到真诚的笑容,
[21:05.30]他们心中明白,这些人是友善的给予者,
[21:10.30]而西方探险家们在经历最初的惊奇后,很快发现这些国家有着巨大的财富,
[21:19.30]却没有强大的军事实力,于是他们用各种暴力手段、杀人放火,
[21:27.30]抢夺本就属于当地人的财产,
[21:32.30]南非的一位著名政治家曾经说过:西方人来到我们面前时,手中拿着圣经,
[21:41.30]我们手中有黄金,后来就变成了,他们手中有黄金,我们手中拿着圣经,
[21:52.30]这是一个十分中肯的评价,对于那些西方人,当地人心中明白:
[21:59.30]这些人是邪恶的掠夺者,即使他们最终被这些西方人所征服,
[22:06.30]但他们决不会放弃反抗,他们会争取到自由的那一天,
[22:12.30]因为这种蛮横的征服是不可能稳固的,
[22:17.30]所以我还是重复那句话:
[22:20.30]以德服人,这绝对不是一句笑话,
[22:25.30]君不见今日某大国在世界上呼东喝西,指南打北,
[22:32.30]很是威风,却也是麻烦不断,反抗四起,
[22:39.30]暴力可以成为解决问题的后盾,
[22:43.30]但绝对不能解决问题,当时世界上最强大的大明朝在拥有压倒性军事优势的情况下,
[22:52.30]能够平等对待那些小国,并尊重他们的主权和领土完整,
[22:59.30]给予而不抢掠,是很不简单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