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现在我们要介绍他的两个邻居,
他们的名字分别是张士诚和陈友谅。
这两个人都是当世之豪杰,
根据顾恺之吃甘蔗的理论,我们先介绍弱一点的:
张士诚,男,1321年生人,职业是贩私盐,泰州人,
在这里要先说一下贩私盐这一封建时代长期存在的行业。
盐是国家管制的物品,非经允许不能贩卖,
但海水就在那里放着,
不晒白不晒,不卖白不卖,
所以很多人都看上了这条发财之道。
根据经济学的理论,垄断必然造成行业的退化和官僚化,
古代盐业也不例外,
老百姓只要花三分之一的价钱就可以买到比官盐好得多的私盐。
为了严格控制这一行业利益,历代封建政府,
无论是汉、魏、南北朝、隋唐、五代十国、宋元,
也不管他们治国的方法是道家、儒家还是法家,
在对这一问题的处理上,他们都遵照了韩非子的理论。
对待贩卖私盐的处罚也是不断的加重,到了隋唐时期,
贩卖一石(约一百斤)私盐就要处死刑,
大家知道,程咬金就是私盐贩子,
看他的个头,应该不止卖一百斤私盐,
至正十三年(公元1353年),张士诚在泰州起义,他是私盐贩子,
所以他的起义兄弟也大都是干这行的,
他不属于以贫苦农民为主的红巾军序列,
这就为他和朱元璋的长期矛盾打下了伏笔。
作为当时众多起义者中的一个,张士诚是通过一场艰苦卓绝的战役决定他的历史地位的。
最艰苦的战役——高邮之战
至正十三年(公元1353年),张士诚起兵后,
连续攻占泰州、兴化等地,在高邮建都,称诚王,国号大周,以天佑为纪年。
张士诚的王位还没有坐多久,元朝就派兵打来了,
其实元朝的官员们也是认死理的,谁称王就去打谁,
要是碰到个埋头造反不称王的,他反倒是不理的,
朱元璋就是占了这个便宜。
我们上文提到过的元朝名臣脱脱率领百万大军(注意,这个是实数)攻击高邮,
所谓“出师之盛,未有过之者”(元史),
此时私盐贩子张士诚表现了他的勇气和决心。
当时很多人都建议放弃高邮,张士诚考虑良久,
说出了一句话:“我们还能去哪里呢”。
是啊,还能去哪里呢。
死也要死在这里!
元军用各种武器攻城,包括多种火炮,
张士诚和他的两个弟弟张士义、张士德就在城楼上坚守,
所有的将士都可以看到他们的身影。
更重要的是,这些起义者的心中有着这样一个信念。
投降也是死,抵抗也是死,不如抵抗而死!至少死得悲壮!
于是,看似柔弱的小城高邮就在这种精神的支持下抵抗了百万元军三个月,
这就是敢于拚命的力量。
正在高邮即将被攻下时,元朝政府内部出现了问题。
在以往的史书中,我们总是看到很多奸臣,
这些人只顾自己不顾国家,是大家痛恨的对象,
比如秦侩,比如贾似道,总是在关键时刻来那么一下,
坏了国家大事。事实证明,少数民族政权也有奸臣,
也会来这么一手。之后的内容就是俗套了,小人向皇帝进谗言,
皇帝担心外面的将军造反,限令立刻回来,于是脱脱撤离了高邮,
他挽救元王朝的努力也就这么付之东流。
此战之后,张士诚名扬天下,他再接再厉,
连续攻克江苏、浙江的富饶地区,成为占地不是最大,
却最富有的人(不愧是做私盐生意的)。
然而从此之后,张士诚就变了,从来都是做小本生意的他,
突然间有了全国最富的地盘,再也不用贩私盐了,
有钱了,有房子了,拿着馒头,想蘸白糖蘸白糖,想蘸红糖蘸红糖。
朱元璋对他有一个精准的评价,器小。
这个人确实没有大志向,但他的的确确是个好人,
还是个大好人,他生来就沉默寡言,待人宽大,
免除了江浙一带的赋税,江浙一带的百姓受了他的恩惠,纷纷为他修建祠堂。
但他的过于宽大和无主见也使得他无法成为枭雄,而只能做一个豪杰。
下面我们要介绍的陈友谅是一个真正的枭雄。
但在介绍他之前,我们必须介绍他原来的老板,徐寿辉。
徐寿辉,出生年月不详(死期倒是很精确),
湖北罗田人,是个布贩,据说小伙子长得很精神,
而且为人正直,是罗田第一美男子,
由于经常被元朝的官吏勒索,所以对元朝心怀不满,
至正十一年(公元1351年),刘福通起义经过他的家乡,
徐寿辉长期积累的怒火终于压抑不住,准备造反,
他的手段还是宣传封建迷信,这次是明教。
为了搞宣传,他还找了两个帮手,
一个是在麻城打铁的邹普胜(强人),
另一个是江西和尚彭莹玉(大家应该熟悉),
在宣传明教几个月后,他在大别山区发动起义,
一举攻克罗田,他是红巾军的支流,所以也戴红巾,
起义军连续作战,先后攻克黄州和浠水,并最终定都浠水县城,
他的国号很值得一提,堪称自古以来最为奇特,叫天完(不是年号),
这年号是怎么来的呢,请大家和我一起做一个拆字游戏,
把天完两个字的上面去掉,就可以发现是大元,
这位布贩子唯恐自己的国号不能压制元朝,
就想了这么个馊主意,在字上面讨个便宜。
我每次看到这个年号总觉得是过几天就完蛋的意思。
当时徐寿辉的地盘很小,只有黄州和浠水这一片地方,
但他的排场却很大,元朝有的机构他都有,才那么几千人,
就设置了统军元帅府、中书省、枢密院、中央六部,
真不知道他手下还有没有兵,估计是都去当干部了。
另邹普胜为太师,倪文俊为领军元帅,
此时一个人参加了他的队伍,此人相貌不凡,
写得一手好字,正是陈友谅。
在那些元朝末年的起义军中,
很多的领袖没有抵挡住元朝糖衣炮弹的攻击,被招安,
即使是朱元璋也曾经与元朝暗通消息,
只有这个人从头到尾反抗元朝外族统治,
敢作敢当,不屈不挠,坚持到底,端的是一条好汉!
陈友谅,男,1320年生人,原姓谢,工作是渔民,沔阳(今湖北仙桃)人,
曾经在县里干过文书,当徐寿辉起义军来到他的家乡后,
他参加了徐寿辉的部队,由于他很有文化,外加有计谋,
很快得到了徐寿辉和当时的丞相倪文俊的信任。
至正十三年(公元1353年),由于当时徐寿辉已经称帝(不识时务),
元统治者调集几省军队,围剿徐寿辉,攻破国都,彭莹玉战死,
徐寿辉这才清醒过来,他率领部队退到湖北黄梅一带打游击,
同时对军队也进行整顿。然后红巾军大举反攻,
重新夺取江西、湖南,并于汉阳县城(今武汉汉阳)重新建都,改年号为太平。
当时的徐寿辉整编部队的手法实在厉害,
他在每个士兵的背后写下了一个佛字,并说这样可以刀枪不入,
这个谎话似乎容易被揭穿,因为士兵到了战场上就会发现不是真的(不信扎你一枪试试),
这个谎话还有下半部分,如果你不幸阵亡,那并不是这个字不灵,
而是因为你的心不诚。也就是说没有死就是因为我写了字,
死了怪自己,谁让你心不诚!
这种类似二十二条军规的荒唐逻辑在当时倒是很有市场,
所以他的士兵在上战场前都要念经,搞得很多元朝政府军也莫名其妙,
还以为是碰上了和尚。
与之相对的是他的将领们,这些人可不是吃素的,
都是一等一的名将,在徐寿辉手下有所谓四大金刚之称,
分别是邹普胜(总司令)、丁普郎(狂人,原因后来会说到)、
赵普胜(双刀无敌)、傅友德(从来没有打过败仗)。
此四人带领部队横扫元朝军队,创立了天完政权。
在徐寿辉的部队里,兄弟义气是为人看重的,
如果有谁背叛了兄弟,是要受到大家的鄙视和惩罚的,
这种组织体系很容易让我们想起著名的洪兴帮,
可是有讲义气的就一定会有不讲义气的。自古以来从无例外。
丞相倪文俊就是这样一个人,他一直在徐寿辉身边,
深知此人除了长得帅,并没有什么突出的才能,
自己是博学通才,文武双全,凭什么在徐寿辉手下干活,
于是他企图暗杀徐寿辉,篡夺帝位。
却被人捅破,没有办法,只能自汉阳逃往黄州,因为黄州是陈友谅的老巢。
倪文俊一直很相信陈友谅,他不但是陈友谅的领导,还提拔了陈友谅,
让他成为了军队中间的高级干部,可以算是他的师傅。
可他忘记了一条中国人的古话,有什么样的老师,就有什么样的学生。
陈友谅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呢,用八个字可以形容他,
心黑手狠,胆大妄为,
从他后来的行为看,确实没有什么是他不敢干的,
别人把义气看得比什么都重要,他却把义气当成狗屎。
别人不敢杀上司,杀兄弟,他干起来毫不犹豫,
干完后还大大咧咧的承认,就是我干的,你能怎么地
他本是渔民,而且还是那种最低等的渔民,
这种渔民在元代一般不上岸,吃住都在船上,
村民都不和他们打交道,因为他们身上总是有着挥之不尽的鱼腥味,
陈友谅就在这样的环境中长大。
从小就饱受别人的歧视,唾骂,
使得他心中有着深厚的自卑感,对他而言,
要改变自己的命运只有靠自己!
他努力读书,终于在当地县衙找到了一份写作文书的工作,
但这个工作并没有给他带来尊严,那些瞧不起他的人依旧瞧不起他,
原来读书也无法改变自己的身份,在长时间的思考后,
陈友谅似乎终于找到了一条可以让别人敬重自己的方法。
往上爬,不断的往上爬,直到那最高的顶点,
那些瞧不起我的人最终要在我的面前低下头来。
于是,当徐寿辉的起义军来到家乡时,
本是元朝政府公务员的陈友谅参加了起义,
将矛头对准了发工资给他的元朝,
他参加起义的动机明显与那些贫苦农民不同,
这动机是一个信号,代表着在陈友谅的心中,
信义和忠诚不存在。
在他的心中,唯一重要的就是权力和地位,
是当他高高在上的时候,无人再敢藐视他!
在陈友谅所学习的东西中,四书五经和经史子集都是不重要的,
他掌握的最好的是“杀人灭口”“斩草除根”“无毒不丈夫”之类的人生哲学,
厚黑学应该也是他的专长,倪文俊欣赏的也就他这一点,
但他想不到的是,有一天,陈友谅会把这一招用在自己身上。
倪文俊鼻子不是鼻子、脸不是脸的跑到陈友谅处时,
陈友谅仍然友善的接待了他,为他准备了房间和换洗的衣服,
倪文俊顿感自己没有看错人,便把内幕合盘托出,
越说越气愤,留下了眼泪,陈友谅平静的看着他,问出了关键的一句话:
“赵普胜他们怎么样了”
听到这话,倪文俊更是悲从心中起,“
他们那几个人,你还不知道,都是徐寿辉死党,
不过,我们联手,一定可以打败他们。”
好了,这就够了,我不用再问了。
一天之后,汉阳的徐寿辉收到了倪文俊的头颅。
陈友谅在杀掉倪文俊后,
以所谓匡扶之功成为了天完国的第一重臣,
他的能力也充分表现了出来,他知人善任,
有很强的组织能力,更为难得的是,
他是一个很有带兵才能的人。
汉高祖刘邦问过韩信,自己能带多少兵,
韩信告诉他只有十万,这件事充分说明了兵不是越多越好,
关键看在谁的手里,怎么使用,
而陈友谅的能力远远不是十万兵可以包容的。
与他相比,徐寿辉就差得太远了,
这个人确实是个好人,但除了好人,
他什么也不是,陈友谅每天看见徐寿辉高高在上的坐在宝座上就来气,
这个废物为什么坐在上面,我还要向他请示,
当这个念头出现的频率越来越多,越来越频繁时,
思想中的图谋就将变成行动。
要除掉徐寿辉很容易,但之前一定要先解决他的那些明教兄弟,
第一个就是赵普胜。
于是,不久后,赵普胜以图谋不轨的名义被杀掉,
丁普郎和傅友德不是白痴,看情形不对,
就溜了,跑道朱元璋处继续当差。
此时的徐寿辉真正成为光杆司令,是陈友谅手中的棋子,
于是在几乎所有的历史书中都出现了这么一段奇怪的描述
至正二十年(公元1360年),
徐寿辉在陈友谅的挟持下进攻朱元璋。,
做皇帝到了这个地步,还不如死了好。
徐寿辉并不想死,他把权力交给了陈友谅,
只是希望活下去。
陈友谅是属于那种“卧榻之前岂容他人酣睡”的人,
他绝不会放过徐寿辉。
-
-
- [00:00.50] 现在我们要介绍他的两个邻居,
[00:06.50] 他们的名字分别是张士诚和陈友谅。
[00:10.50] 这两个人都是当世之豪杰,
[00:18.50] 根据顾恺之吃甘蔗的理论,我们先介绍弱一点的:
[00:24.50] 张士诚,男,1321年生人,职业是贩私盐,泰州人,
[00:32.50] 在这里要先说一下贩私盐这一封建时代长期存在的行业。
[00:40.50] 盐是国家管制的物品,非经允许不能贩卖,
[00:47.50] 但海水就在那里放着,
[00:50.50] 不晒白不晒,不卖白不卖,
[00:54.50] 所以很多人都看上了这条发财之道。
[00:59.50] 根据经济学的理论,垄断必然造成行业的退化和官僚化,
[01:06.50] 古代盐业也不例外,
[01:09.50] 老百姓只要花三分之一的价钱就可以买到比官盐好得多的私盐。
[01:17.50] 为了严格控制这一行业利益,历代封建政府,
[01:21.50] 无论是汉、魏、南北朝、隋唐、五代十国、宋元,
[01:28.50] 也不管他们治国的方法是道家、儒家还是法家,
[01:34.50] 在对这一问题的处理上,他们都遵照了韩非子的理论。
[01:40.50] 对待贩卖私盐的处罚也是不断的加重,到了隋唐时期,
[01:44.50] 贩卖一石(约一百斤)私盐就要处死刑,
[01:53.50] 大家知道,程咬金就是私盐贩子,
[01:59.50] 看他的个头,应该不止卖一百斤私盐,
[02:05.50] 至正十三年(公元1353年),张士诚在泰州起义,他是私盐贩子,
[02:14.50] 所以他的起义兄弟也大都是干这行的,
[02:19.50] 他不属于以贫苦农民为主的红巾军序列,
[02:23.50] 这就为他和朱元璋的长期矛盾打下了伏笔。
[02:29.50] 作为当时众多起义者中的一个,张士诚是通过一场艰苦卓绝的战役决定他的历史地位的。
[02:35.50] 最艰苦的战役——高邮之战
[02:40.50] 至正十三年(公元1353年),张士诚起兵后,
[02:42.50] 连续攻占泰州、兴化等地,在高邮建都,称诚王,国号大周,以天佑为纪年。
[02:54.50] 张士诚的王位还没有坐多久,元朝就派兵打来了,
[02:59.50] 其实元朝的官员们也是认死理的,谁称王就去打谁,
[03:05.50] 要是碰到个埋头造反不称王的,他反倒是不理的,
[03:11.50] 朱元璋就是占了这个便宜。
[03:15.50] 我们上文提到过的元朝名臣脱脱率领百万大军(注意,这个是实数)攻击高邮,
[03:22.50] 所谓“出师之盛,未有过之者”(元史),
[03:26.50] 此时私盐贩子张士诚表现了他的勇气和决心。
[03:32.50] 当时很多人都建议放弃高邮,张士诚考虑良久,
[03:38.50] 说出了一句话:“我们还能去哪里呢”。
[03:43.50] 是啊,还能去哪里呢。
[03:47.50] 死也要死在这里!
[03:50.50] 元军用各种武器攻城,包括多种火炮,
[03:54.50] 张士诚和他的两个弟弟张士义、张士德就在城楼上坚守,
[04:01.50] 所有的将士都可以看到他们的身影。
[04:05.50] 更重要的是,这些起义者的心中有着这样一个信念。
[04:10.50] 投降也是死,抵抗也是死,不如抵抗而死!至少死得悲壮!
[04:18.50] 于是,看似柔弱的小城高邮就在这种精神的支持下抵抗了百万元军三个月,
[04:27.50] 这就是敢于拚命的力量。
[04:33.50] 正在高邮即将被攻下时,元朝政府内部出现了问题。
[04:40.50] 在以往的史书中,我们总是看到很多奸臣,
[04:45.50] 这些人只顾自己不顾国家,是大家痛恨的对象,
[04:50.50] 比如秦侩,比如贾似道,总是在关键时刻来那么一下,
[04:57.50] 坏了国家大事。事实证明,少数民族政权也有奸臣,
[05:02.50] 也会来这么一手。之后的内容就是俗套了,小人向皇帝进谗言,
[05:13.50] 皇帝担心外面的将军造反,限令立刻回来,于是脱脱撤离了高邮,
[05:21.50] 他挽救元王朝的努力也就这么付之东流。
[05:28.50] 此战之后,张士诚名扬天下,他再接再厉,
[05:33.50] 连续攻克江苏、浙江的富饶地区,成为占地不是最大,
[05:38.50] 却最富有的人(不愧是做私盐生意的)。
[05:46.50] 然而从此之后,张士诚就变了,从来都是做小本生意的他,
[05:53.50] 突然间有了全国最富的地盘,再也不用贩私盐了,
[05:59.50] 有钱了,有房子了,拿着馒头,想蘸白糖蘸白糖,想蘸红糖蘸红糖。
[06:09.50] 朱元璋对他有一个精准的评价,器小。
[06:16.50] 这个人确实没有大志向,但他的的确确是个好人,
[06:22.50] 还是个大好人,他生来就沉默寡言,待人宽大,
[06:29.50] 免除了江浙一带的赋税,江浙一带的百姓受了他的恩惠,纷纷为他修建祠堂。
[06:38.50] 但他的过于宽大和无主见也使得他无法成为枭雄,而只能做一个豪杰。
[06:48.50] 下面我们要介绍的陈友谅是一个真正的枭雄。
[07:02.50] 但在介绍他之前,我们必须介绍他原来的老板,徐寿辉。
[07:09.50] 徐寿辉,出生年月不详(死期倒是很精确),
[07:12.50] 湖北罗田人,是个布贩,据说小伙子长得很精神,
[07:23.50] 而且为人正直,是罗田第一美男子,
[07:27.50] 由于经常被元朝的官吏勒索,所以对元朝心怀不满,
[07:33.50] 至正十一年(公元1351年),刘福通起义经过他的家乡,
[07:39.50] 徐寿辉长期积累的怒火终于压抑不住,准备造反,
[07:45.50] 他的手段还是宣传封建迷信,这次是明教。
[07:53.50] 为了搞宣传,他还找了两个帮手,
[07:57.50] 一个是在麻城打铁的邹普胜(强人),
[08:02.50] 另一个是江西和尚彭莹玉(大家应该熟悉),
[08:09.50] 在宣传明教几个月后,他在大别山区发动起义,
[08:15.50] 一举攻克罗田,他是红巾军的支流,所以也戴红巾,
[08:22.50] 起义军连续作战,先后攻克黄州和浠水,并最终定都浠水县城,
[08:32.50] 他的国号很值得一提,堪称自古以来最为奇特,叫天完(不是年号),
[08:54.50] 这年号是怎么来的呢,请大家和我一起做一个拆字游戏,
[08:58.50] 把天完两个字的上面去掉,就可以发现是大元,
[09:03.50] 这位布贩子唯恐自己的国号不能压制元朝,
[09:07.50] 就想了这么个馊主意,在字上面讨个便宜。
[09:13.50] 我每次看到这个年号总觉得是过几天就完蛋的意思。
[09:21.50] 当时徐寿辉的地盘很小,只有黄州和浠水这一片地方,
[09:27.50] 但他的排场却很大,元朝有的机构他都有,才那么几千人,
[09:35.50] 就设置了统军元帅府、中书省、枢密院、中央六部,
[09:41.50] 真不知道他手下还有没有兵,估计是都去当干部了。
[09:49.50] 另邹普胜为太师,倪文俊为领军元帅,
[09:54.50] 此时一个人参加了他的队伍,此人相貌不凡,
[09:59.50] 写得一手好字,正是陈友谅。
[10:09.50] 在那些元朝末年的起义军中,
[10:12.50] 很多的领袖没有抵挡住元朝糖衣炮弹的攻击,被招安,
[10:18.50] 即使是朱元璋也曾经与元朝暗通消息,
[10:24.50] 只有这个人从头到尾反抗元朝外族统治,
[10:29.50] 敢作敢当,不屈不挠,坚持到底,端的是一条好汉!
[10:36.50] 陈友谅,男,1320年生人,原姓谢,工作是渔民,沔阳(今湖北仙桃)人,
[10:49.50] 曾经在县里干过文书,当徐寿辉起义军来到他的家乡后,
[10:55.50] 他参加了徐寿辉的部队,由于他很有文化,外加有计谋,
[10:59.50] 很快得到了徐寿辉和当时的丞相倪文俊的信任。
[11:08.50] 至正十三年(公元1353年),由于当时徐寿辉已经称帝(不识时务),
[11:18.50] 元统治者调集几省军队,围剿徐寿辉,攻破国都,彭莹玉战死,
[11:27.50] 徐寿辉这才清醒过来,他率领部队退到湖北黄梅一带打游击,
[11:34.50] 同时对军队也进行整顿。然后红巾军大举反攻,
[11:40.50] 重新夺取江西、湖南,并于汉阳县城(今武汉汉阳)重新建都,改年号为太平。
[11:49.50] 当时的徐寿辉整编部队的手法实在厉害,
[11:57.50] 他在每个士兵的背后写下了一个佛字,并说这样可以刀枪不入,
[12:06.50] 这个谎话似乎容易被揭穿,因为士兵到了战场上就会发现不是真的(不信扎你一枪试试),
[12:17.50] 这个谎话还有下半部分,如果你不幸阵亡,那并不是这个字不灵,
[12:26.50] 而是因为你的心不诚。也就是说没有死就是因为我写了字,
[12:33.50] 死了怪自己,谁让你心不诚!
[12:39.50] 这种类似二十二条军规的荒唐逻辑在当时倒是很有市场,
[12:46.50] 所以他的士兵在上战场前都要念经,搞得很多元朝政府军也莫名其妙,
[12:53.50] 还以为是碰上了和尚。
[12:58.50] 与之相对的是他的将领们,这些人可不是吃素的,
[13:05.50] 都是一等一的名将,在徐寿辉手下有所谓四大金刚之称,
[13:12.50] 分别是邹普胜(总司令)、丁普郎(狂人,原因后来会说到)、
[13:21.50] 赵普胜(双刀无敌)、傅友德(从来没有打过败仗)。
[13:28.50] 此四人带领部队横扫元朝军队,创立了天完政权。
[13:36.50] 在徐寿辉的部队里,兄弟义气是为人看重的,
[13:41.50] 如果有谁背叛了兄弟,是要受到大家的鄙视和惩罚的,
[13:46.50] 这种组织体系很容易让我们想起著名的洪兴帮,
[13:53.50] 可是有讲义气的就一定会有不讲义气的。自古以来从无例外。
[14:00.50] 丞相倪文俊就是这样一个人,他一直在徐寿辉身边,
[14:06.50] 深知此人除了长得帅,并没有什么突出的才能,
[14:12.50] 自己是博学通才,文武双全,凭什么在徐寿辉手下干活,
[14:21.50] 于是他企图暗杀徐寿辉,篡夺帝位。
[14:28.50] 却被人捅破,没有办法,只能自汉阳逃往黄州,因为黄州是陈友谅的老巢。
[14:40.50] 倪文俊一直很相信陈友谅,他不但是陈友谅的领导,还提拔了陈友谅,
[14:46.50] 让他成为了军队中间的高级干部,可以算是他的师傅。
[14:52.50] 可他忘记了一条中国人的古话,有什么样的老师,就有什么样的学生。
[15:01.50] 陈友谅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呢,用八个字可以形容他,
[15:06.50] 心黑手狠,胆大妄为,
[15:10.50] 从他后来的行为看,确实没有什么是他不敢干的,
[15:15.50] 别人把义气看得比什么都重要,他却把义气当成狗屎。
[15:22.50] 别人不敢杀上司,杀兄弟,他干起来毫不犹豫,
[15:27.50] 干完后还大大咧咧的承认,就是我干的,你能怎么地
[15:38.50] 他本是渔民,而且还是那种最低等的渔民,
[15:41.50] 这种渔民在元代一般不上岸,吃住都在船上,
[15:47.50] 村民都不和他们打交道,因为他们身上总是有着挥之不尽的鱼腥味,
[15:56.50] 陈友谅就在这样的环境中长大。
[16:05.50] 从小就饱受别人的歧视,唾骂,
[16:08.50] 使得他心中有着深厚的自卑感,对他而言,
[16:12.50] 要改变自己的命运只有靠自己!
[16:18.50] 他努力读书,终于在当地县衙找到了一份写作文书的工作,
[16:24.50] 但这个工作并没有给他带来尊严,那些瞧不起他的人依旧瞧不起他,
[16:35.50] 原来读书也无法改变自己的身份,在长时间的思考后,
[16:39.50] 陈友谅似乎终于找到了一条可以让别人敬重自己的方法。
[16:49.50] 往上爬,不断的往上爬,直到那最高的顶点,
[16:53.50] 那些瞧不起我的人最终要在我的面前低下头来。
[17:00.50] 于是,当徐寿辉的起义军来到家乡时,
[17:04.50] 本是元朝政府公务员的陈友谅参加了起义,
[17:09.50] 将矛头对准了发工资给他的元朝,
[17:13.50] 他参加起义的动机明显与那些贫苦农民不同,
[17:20.50] 这动机是一个信号,代表着在陈友谅的心中,
[17:24.50] 信义和忠诚不存在。
[17:28.50] 在他的心中,唯一重要的就是权力和地位,
[17:33.50] 是当他高高在上的时候,无人再敢藐视他!
[17:39.50] 在陈友谅所学习的东西中,四书五经和经史子集都是不重要的,
[17:48.50] 他掌握的最好的是“杀人灭口”“斩草除根”“无毒不丈夫”之类的人生哲学,
[17:57.50] 厚黑学应该也是他的专长,倪文俊欣赏的也就他这一点,
[18:07.50] 但他想不到的是,有一天,陈友谅会把这一招用在自己身上。
[18:17.50] 倪文俊鼻子不是鼻子、脸不是脸的跑到陈友谅处时,
[18:22.50] 陈友谅仍然友善的接待了他,为他准备了房间和换洗的衣服,
[18:32.50] 倪文俊顿感自己没有看错人,便把内幕合盘托出,
[18:35.50] 越说越气愤,留下了眼泪,陈友谅平静的看着他,问出了关键的一句话:
[18:44.50] “赵普胜他们怎么样了”
[18:48.50] 听到这话,倪文俊更是悲从心中起,“
[18:54.50] 他们那几个人,你还不知道,都是徐寿辉死党,
[19:01.50] 不过,我们联手,一定可以打败他们。”
[19:28.50] 好了,这就够了,我不用再问了。
[19:13.50] 一天之后,汉阳的徐寿辉收到了倪文俊的头颅。
[19:18.50] 陈友谅在杀掉倪文俊后,
[19:21.50] 以所谓匡扶之功成为了天完国的第一重臣,
[19:26.50] 他的能力也充分表现了出来,他知人善任,
[19:31.50] 有很强的组织能力,更为难得的是,
[19:35.50] 他是一个很有带兵才能的人。
[19:40.50] 汉高祖刘邦问过韩信,自己能带多少兵,
[19:45.50] 韩信告诉他只有十万,这件事充分说明了兵不是越多越好,
[19:54.50] 关键看在谁的手里,怎么使用,
[19:57.50] 而陈友谅的能力远远不是十万兵可以包容的。
[20:03.50] 与他相比,徐寿辉就差得太远了,
[20:08.50] 这个人确实是个好人,但除了好人,
[20:13.50] 他什么也不是,陈友谅每天看见徐寿辉高高在上的坐在宝座上就来气,
[20:24.50] 这个废物为什么坐在上面,我还要向他请示,
[20:31.50] 当这个念头出现的频率越来越多,越来越频繁时,
[20:35.50] 思想中的图谋就将变成行动。
[20:41.50] 要除掉徐寿辉很容易,但之前一定要先解决他的那些明教兄弟,
[20:49.50] 第一个就是赵普胜。
[20:53.50] 于是,不久后,赵普胜以图谋不轨的名义被杀掉,
[20:58.50] 丁普郎和傅友德不是白痴,看情形不对,
[21:03.50] 就溜了,跑道朱元璋处继续当差。
[21:09.50] 此时的徐寿辉真正成为光杆司令,是陈友谅手中的棋子,
[21:17.50] 于是在几乎所有的历史书中都出现了这么一段奇怪的描述
[21:22.50] 至正二十年(公元1360年),
[21:27.50] 徐寿辉在陈友谅的挟持下进攻朱元璋。,
[21:32.50] 做皇帝到了这个地步,还不如死了好。
[21:37.50] 徐寿辉并不想死,他把权力交给了陈友谅,
[21:42.50] 只是希望活下去。
[21:46.50] 陈友谅是属于那种“卧榻之前岂容他人酣睡”的人,
[21:52.50] 他绝不会放过徐寿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