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侦办胡惟庸案的线索来源主要是两个部门
一个叫亲军督尉府,也就是锦衣卫
另一个其实并不能称为部门,而只能叫群体,这个群体的名字叫检校
他们没有固定的编制,全部直接向朱元璋报告探听到的各种情况
他们是朱元璋最主要的耳目
这些人晚上不睡觉,到处转悠
从史料来看,他们的窃听和跟踪手法十分高明
比如国子监祭酒宋讷有一天上朝
朱元璋问他为什么昨天晚上不高兴,宋讷大吃一惊
朱元璋拿出一幅画,正是宋讷昨夜生气表情的画像
这真是让人毛骨悚然,要知道宋讷并不是睡在街上的
他在自己家里生气,这些检校不但一直在监视他
还居然饶有兴致的把他生气的样子画了下来
大家可以想象一下,在没有照相机的当年
深更半夜,你坐在自家房里,居然就在离你不远处(很有可能就在你家)
有人正在一边看着你,一边帮你画像
这种情节在现代恐怖片中倒是经常出现
这些检校的来源也很复杂
主要都是些社会闲散人员,也有文武官员
甚至还有朱元璋的老相识——和尚
这些人互相不认识,只受朱元璋调遣
这些人无孔不入,捕风捉影,制造了很多冤案
正是有了这些人的帮助
朱元璋在胡惟庸案件的办理上越来越得心应手,杀人越来越多
官员们惶惶不可终日,牵涉的人也越来越多
甚至连已经退休的人也被抓回来,其中最著名的就是宋濂
宋濂是朱元璋手下著名的文臣,也是一位优秀的学者
他是刘基的老乡,被朱元璋委派了一个重要的任务,当太子朱标的老师
在他的教导下
朱标和他老子朱元璋完全不同,为人宽厚仁慈
甚有明君之状,后来他又被委以修元史的任务,担任总裁官
但朱元璋并不看重他,在朱元璋的心中
宋濂只是一个文人,写点文章还行,并不能出谋划策
所以他授予宋濂的最高官职只是小小的翰林学士(五品)
直到洪武十年(1377)宋濂退休,他的官职还只是学士.
朱元璋虽然没有重用宋濂,却相当信任他
这在很大原因上是由于宋濂的个性
宋濂是出名的老实人,无论什么事情,从来都是实话实说
朱元璋曾经感叹过:宋濂侍候我二十年,没有说过一句假话
也没有说过别人一句坏话,真是一个贤人啊
宋濂退休时六十八岁,朱元璋送给他一块布料
并嘱托他三十二年后,拿此料做一件“百寿衣”
宋濂感动得老泪横流
然而还不到三年,朱元璋就为宋濂准备了一件新衣服——囚服
由于宋濂的孙子参与了胡惟庸谋反
朱元璋不远千里将宋濂召了回来,要把他杀掉
这也反映了朱元璋的另一个特性——选择性健忘
关键时刻,还是马皇后站了出来
她成功的劝说了朱元璋,放了宋濂一条生路
朱元璋的行为越来越偏激,手段越来越狠毒
除了马皇后外,很少有人能改变他的决定
洪武十五年(1382)八月,马皇后去世了
这个人的死在历史上似乎并不是什么大事
但对于朱元璋而言,却是一个真正的悲剧
她从朱元璋于危难之中,在朱元璋被困
就快饿死的情况下冒着生命危险给朱元璋送饭
她虽然是个女子,却颇有胆识,陈友谅进攻龙湾时
她捐助自己所有的首饰财物劳军,并组织妇女为军队缝补衣物
即使在大富大贵后,她也保持了简朴的作风,不骄不奢
并劝告朱元璋不要忘记民间的疾苦
甚至在用人上,她也提出了自己的见解
“愿得贤人共理天下”,被朱元璋引为至理名言
更难能可贵的是,他阻止了朱元璋的很多恶行
朱元璋要杀朱文正,她劝告朱元璋
朱文正是你的侄子,立有大功,请你不要杀他
朱元璋要杀李文忠,她劝告朱元璋
李文忠是你的外甥,也是你的养子,留他一命吧
朱元璋要杀宋濂,她跪下求朱元璋
宋濂是太子的老师,老百姓尚且尊师,何况帝王家呢
她就是这样用她的慈爱去关怀每一个她认识或是不认识的人
把他们从朱元璋的屠刀下救出来
她比朱元璋更知道人命的可贵
她重病后,自知很难医好,居然拒绝医生为她医治
朱元璋问她原因,她的回答实在感人心魄
她说:人的生死是由命运决定的,求神拜佛是没有用的
医生只能医病,不能医命,如果让医生为我医治,服药无效
陛下一定会降罪于医生,这是我不想看到的
这是一个始终用自己的爱心关怀他人的人
即使在生命即将结束的时候,她还是那样做的
她在病榻上留下了给朱元璋的遗言
“愿陛下求贤纳谏,有始有终,愿子孙个个贤能
居民安居乐业,江山万年不朽"
说完,她含笑而逝
朱元璋靠在她的身边,这是她一生中最爱的女人
这个女人给了他无数的帮助
却从未向他索取过什么,她的一生就是这样度过的
经过了那么多的磨难,朱元璋的心早已比铁石更加坚硬
自从他的父母死后,无论多么绝望,多么痛苦,他也很少掉泪
因为他知道,哭解决不了任何问题
但此时,他终于控制不住自己的情绪,他放声大哭
只有痛哭才能哀悼眼前的这个人
只有痛哭才能发泄他心中极度的痛苦
因为他终于发现,眼前的这个人就是他的一切,是他的唯一
马姑娘,这个平凡的女子
在困难的岁月里,她没有嫌弃出身贫贱的朱元璋
而是跟随着他,为他奉献了自己的一切
无论环境多么险恶,情况多么复杂,她始终遵守了自己当年的承诺
无论贵贱生死,永不相弃
在他的丈夫成为皇帝后,她仍然以爱心待人
每当朱元璋举起屠刀时,她总是上前阻止
她用女性特有的母性和慈爱关怀和挽救了许多的人
虽然她最终也没能把朱元璋这辆失控的车拉回轨道
但她已经做了她能做的一切事情
在今天,我们可以说,她是一位伟大的女性
生如夏花,逝如冬雪
人生如此,何悔何怨
马皇后的死给了朱元璋巨大的打击
之后朱元璋在错误与偏激的道路上越走越远,直到他生命的终点
胡惟庸案件仍在进行之中,不断有人被抓,不断有人被杀
在我们讲述这些前
有必要先介绍一下朱元璋统治时期一个特殊群体的生活状况,这个群体就是官吏
做官这个职业在任何时代都是金饭碗
但在洪武年间,官员们的命运只能用一个字来形容——惨
在朱元璋的时代,官员们如同生活在地狱中,这一形容是并不过分的
我们先来介绍一下明代官员的品级
大家知道,一品是最大的官,历朝历代都不乏一品的大员
威风凛凛,甚至连皇帝都要给几分面子
而在明代,一品文官却几乎成为传说中的人物,十分稀罕
自从取消丞相制度后,朱元璋手下文官最高的级别就是各部最高长官尚书(正二品)
一品不是没有,却只是虚职,即太师、太傅、太保(正一品)
少师、少傅、少保、太子太师、太子太傅、太子太保(从一品)
二品就二品吧,文官们并不是太在乎,反正无论几品也是要干活的
但让他们感到极度不公的是,有那么一群人
什么功劳都没有,却几乎个个都是一品
这些人就是朱元璋的亲戚
朱元璋自小贫困,父母死得早,对自己的亲戚可谓是情深意长
他的儿子、女儿很多都被封为亲王、公主,品位都是一品
亲王的嫡子还是亲王,其他儿子封为郡王,授一品
更有甚者,连倒插门的驸马也是一品(从)
这可真是让官员们想不开了
十年寒窗奋斗一生,可能到头来只是个三四品小官
而这些人生出来就是一品、二品的大官
真是“读得好不如长得好(驸马),长得好不如生得好”
但更让官员们难受的还在后头
他们很快就会发现,朱元璋这个老板是很小气的
朱元璋给官员们的工资是多少呢
一品大员一年1044 石米,往下递减
正七品知县一年只有90 石米
我们以知县为例.管理一个县的县官一个月的工资只是7.5 石
请注意,这些收入他要拿去养老婆孩子,还有一大批人
明代的知县和今天的县长不同,那年头知县还兼任很多职务
他既是县长,还是县法院院长,检察院检察长
财政局长,税务局长,工商局长,县施工队队长
一个知县管这么多事,打赏下面的小吏是免不了的
要不谁心甘情愿给你干活
他手下还有一大堆的长随,分等级为大爷、二爷
大爷有门政大爷(看门的),稿签大爷(签押房磨墨的)
下面是一群二爷,包括“发审”、“值堂”、“用印”等人
这些人是知县签押房里的办公人员
此外知县还会带着自己厨师、师爷
这一大帮子人都是县官的手下,全部要他养活
一个月只有7.5石的俸禄,大家就只好去喝西北风了
当官的还要迎来送往,逢年过节到处走动,俸禄是远远不够的
可是就连这点俸禄,也打了折扣
洪武年间,一到发工资的时候
县官就找人提着米袋去拿自己的工资,7.5 石米(活像讨饭的)
还算是按时发放,到成祖时候
就只能领到俸禄的十分之六,其余的部分怎么发呢
——发钞票
这决不是开玩笑,不是银两,而是纸币
明朝初期,纸币通行全国,按说给纸币也没什么
但我们接着往下看就会发现问题了
成祖时,十贯钞可以换一石米
到了仁宗时候,二十五贯钞才能换一石米
大家明白了吧,问题就是通货膨胀
要说到纸币的发行,还要从元朝说起
元朝很多事情办得很糟糕,但这个纸币政策是相当好的
制定该政策的人应该是很有水平的
其钞票政策深刻反映了经济规律的普遍适用性
元朝发行纸币是以金银为准备金的,如果没有金银就不发行纸币
而且发行有定额,持有纸币者可以随时向朝廷换领金银
这是典型的金银本位纸币发行制度
这个制度使用了上千年(直到二战后布雷顿森林体系破裂才告结束)
可到了朱元璋手里,这位仁兄对经济不熟悉
看到元朝印钞票可以流通,他也印
问题是他一开始印就不停,明朝初年,每年的收入只有几万两银
可发行的纸币却有好几千万
拿着一张纸,上面印着五千两,就想当五千两用?老百姓可不傻
说实话,官员真是可怜,俸禄已经很低
还发一堆废纸,拿来当手纸还嫌硬
人不能让尿憋死,于是种种捞钱新花样纷纷出炉
官员们主要用的是两招,我们来介绍一下,这两招历史悠久,十分有名
折色火耗,大家可能听说过火耗这个词
当时交赋税往往是实物,如谷物,丝织物等
但有时也会改征银两和铜钱,而熔锻碎银时候可能会有损耗
官府就用这个名义来征收多余的银两,这些多征的赋税就称为火耗
其实到底有没有损耗,也只有官府自己知道
这不过是一个多收钱的借口,这一招可谓流传几百年,长盛不衰
比明朝的历史还要长,一直到雍正时期
采用火耗归公的措施,这一招才从历史上消失
话说回来,这一招是官府说了算,要征多少自己规定
执行中实际操作技巧不算太高,下一招就不同了
这一招叫做淋尖踢斛,十分值得一提
百姓交纳粮食的时候,官府是用斛来装的,一斛等于十斗
百姓将粮食放进斛里,再称重,计算自己完成的粮食份额
谷堆要按尖堆型装起来,会有一部分超出斛壁
就在百姓为交完公粮松一口气时,意外的事情发生了
官吏用迅雷不及掩耳盗铃之势对准斛猛踹一脚
此时超出斛壁的部分谷粒会倒在地上
老百姓慌忙去捡,此时官吏会大声叫喊
别捡,那是损耗!喂,说你呢,还捡
这就是淋尖踢斛,踢出的部分就是所谓粮食运输中的损耗
这部分就成为官吏的合法收入
那么老百姓呢,只能回家再送粮食来
这一招最关键的就是踹斛这个动作
要知道,这一踹是很有讲究的,官吏们为了这一踹苦练了很久
具体方式是有可能是先在自己家附近找颗树
从踹树开始,以树干不动,落叶纷纷为最高境界
当然也有某些人选择踹门练习,一定要做到一脚踹开
如超过两脚为不合格,继续修炼
这一修炼对他们也有好处,万一有一天不干了,还可以转行去入户打劫
在交粮这一天,官吏们准备好,一旦斛已经装满
便凝神屏气,闭目深思,然后气沉丹田,大喝一声
部分人加十米助跑,冲到斛前,拼命一踹(不拼命不行啊,踹下来都是自己的)
如果踹下来的多,就会哈哈大笑
那么老百姓呢,他们只能看着自己的粮食被这些人夺走
请大家注意,这两招只是封建社会最平常的
明朝的很多名臣如三杨、李贤、徐阶、张居正等人都是靠这两招的收益养活自己的
而后来的皇帝也认可这些作为合法收入
虽然朱元璋的工资政策对这些行为的泛滥负有一定责任
但这并不能成为贪污行为的借口,内因才是决定性的因素
官员们还是应该从自身上去找原因
大家可能会问,当时有没有不贪这些便宜的人呢
我回答大家,确实是有的,但是他们付出了沉重的代价
只靠俸禄过日子的人,最出名的莫过于海瑞
这位仁兄实在是第一号正人,他几十年如一日
辛辛苦苦干活,没有什么奢侈的享受(也没钱)
不该拿的他一分钱也不拿,上面说的火耗和淋尖踢斛的好处他从没有贪过
每月就靠那点俸禄过活,家里穷得叮当响
他最后的官职是南京右都御史,这是个二品官,相当于监察部部长
可以说是文官中俸禄最高的人之一了
但他家里请不起几个仆人,什么事情都要自己动手
吃得也不好,长期营养不良,他死后,佥都御史王用汲来处理后事
一进门看见海瑞的家便痛苦失声
他想不到海瑞临死竟然如此凄惨,家里到处吊着旧布帘子(买不起新布)
用的箱子破烂不堪,家里人都穿着补丁衣服.用家徒四壁来形容毫不过分
更让他难以置信的是,海瑞家连办丧事的钱都拿不出来
棺材也买不起,出殡的钱还是大家凑起来的
-
-
- [00:00.00] 侦办胡惟庸案的线索来源主要是两个部门
[00:06.50] 一个叫亲军督尉府,也就是锦衣卫
[00:10.50] 另一个其实并不能称为部门,而只能叫群体,这个群体的名字叫检校
[00:19.50] 他们没有固定的编制,全部直接向朱元璋报告探听到的各种情况
[00:26.50] 他们是朱元璋最主要的耳目
[00:30.50] 这些人晚上不睡觉,到处转悠
[00:34.50] 从史料来看,他们的窃听和跟踪手法十分高明
[00:39.80] 比如国子监祭酒宋讷有一天上朝
[00:44.80] 朱元璋问他为什么昨天晚上不高兴,宋讷大吃一惊
[00:51.50] 朱元璋拿出一幅画,正是宋讷昨夜生气表情的画像
[00:57.90] 这真是让人毛骨悚然,要知道宋讷并不是睡在街上的
[01:05.50] 他在自己家里生气,这些检校不但一直在监视他
[01:11.50] 还居然饶有兴致的把他生气的样子画了下来
[01:17.90] 大家可以想象一下,在没有照相机的当年
[01:23.50] 深更半夜,你坐在自家房里,居然就在离你不远处(很有可能就在你家)
[01:31.50] 有人正在一边看着你,一边帮你画像
[01:36.50] 这种情节在现代恐怖片中倒是经常出现
[01:43.10] 这些检校的来源也很复杂
[01:46.50] 主要都是些社会闲散人员,也有文武官员
[01:50.50] 甚至还有朱元璋的老相识——和尚
[01:54.80] 这些人互相不认识,只受朱元璋调遣
[02:00.50] 这些人无孔不入,捕风捉影,制造了很多冤案
[02:05.80] 正是有了这些人的帮助
[02:09.50] 朱元璋在胡惟庸案件的办理上越来越得心应手,杀人越来越多
[02:16.90] 官员们惶惶不可终日,牵涉的人也越来越多
[02:22.50] 甚至连已经退休的人也被抓回来,其中最著名的就是宋濂
[02:31.80] 宋濂是朱元璋手下著名的文臣,也是一位优秀的学者
[02:38.50] 他是刘基的老乡,被朱元璋委派了一个重要的任务,当太子朱标的老师
[02:46.50] 在他的教导下
[02:48.50] 朱标和他老子朱元璋完全不同,为人宽厚仁慈
[02:55.80] 甚有明君之状,后来他又被委以修元史的任务,担任总裁官
[03:04.90] 但朱元璋并不看重他,在朱元璋的心中
[03:10.00] 宋濂只是一个文人,写点文章还行,并不能出谋划策
[03:15.80] 所以他授予宋濂的最高官职只是小小的翰林学士(五品)
[03:23.50] 直到洪武十年(1377)宋濂退休,他的官职还只是学士.
[03:31.50] 朱元璋虽然没有重用宋濂,却相当信任他
[03:36.50] 这在很大原因上是由于宋濂的个性
[03:41.50] 宋濂是出名的老实人,无论什么事情,从来都是实话实说
[03:48.50] 朱元璋曾经感叹过:宋濂侍候我二十年,没有说过一句假话
[03:56.50] 也没有说过别人一句坏话,真是一个贤人啊
[04:04.00] 宋濂退休时六十八岁,朱元璋送给他一块布料
[04:09.50] 并嘱托他三十二年后,拿此料做一件“百寿衣”
[04:15.50] 宋濂感动得老泪横流
[04:20.50] 然而还不到三年,朱元璋就为宋濂准备了一件新衣服——囚服
[04:28.50] 由于宋濂的孙子参与了胡惟庸谋反
[04:32.50] 朱元璋不远千里将宋濂召了回来,要把他杀掉
[04:37.50] 这也反映了朱元璋的另一个特性——选择性健忘
[04:43.50] 关键时刻,还是马皇后站了出来
[04:47.00] 她成功的劝说了朱元璋,放了宋濂一条生路
[04:53.50] 朱元璋的行为越来越偏激,手段越来越狠毒
[04:59.01] 除了马皇后外,很少有人能改变他的决定
[05:05.50] 洪武十五年(1382)八月,马皇后去世了
[05:10.50] 这个人的死在历史上似乎并不是什么大事
[05:14.70] 但对于朱元璋而言,却是一个真正的悲剧
[05:22.50] 她从朱元璋于危难之中,在朱元璋被困
[05:27.50] 就快饿死的情况下冒着生命危险给朱元璋送饭
[05:33.50] 她虽然是个女子,却颇有胆识,陈友谅进攻龙湾时
[05:39.50] 她捐助自己所有的首饰财物劳军,并组织妇女为军队缝补衣物
[05:47.50] 即使在大富大贵后,她也保持了简朴的作风,不骄不奢
[05:53.50] 并劝告朱元璋不要忘记民间的疾苦
[05:58.50] 甚至在用人上,她也提出了自己的见解
[06:02.50] “愿得贤人共理天下”,被朱元璋引为至理名言
[06:09.50] 更难能可贵的是,他阻止了朱元璋的很多恶行
[06:14.50] 朱元璋要杀朱文正,她劝告朱元璋
[06:18.50] 朱文正是你的侄子,立有大功,请你不要杀他
[06:24.50] 朱元璋要杀李文忠,她劝告朱元璋
[06:28.50] 李文忠是你的外甥,也是你的养子,留他一命吧
[06:35.50] 朱元璋要杀宋濂,她跪下求朱元璋
[06:39.80] 宋濂是太子的老师,老百姓尚且尊师,何况帝王家呢
[06:48.50] 她就是这样用她的慈爱去关怀每一个她认识或是不认识的人
[06:54.70] 把他们从朱元璋的屠刀下救出来
[06:59.50] 她比朱元璋更知道人命的可贵
[07:05.80] 她重病后,自知很难医好,居然拒绝医生为她医治
[07:11.50] 朱元璋问她原因,她的回答实在感人心魄
[07:18.50] 她说:人的生死是由命运决定的,求神拜佛是没有用的
[07:26.50] 医生只能医病,不能医命,如果让医生为我医治,服药无效
[07:36.50] 陛下一定会降罪于医生,这是我不想看到的
[07:46.50] 这是一个始终用自己的爱心关怀他人的人
[07:51.50] 即使在生命即将结束的时候,她还是那样做的
[07:57.50] 她在病榻上留下了给朱元璋的遗言
[08:04.50] “愿陛下求贤纳谏,有始有终,愿子孙个个贤能
[08:12.50] 居民安居乐业,江山万年不朽"
[08:19.50] 说完,她含笑而逝
[08:26.50] 朱元璋靠在她的身边,这是她一生中最爱的女人
[08:33.90] 这个女人给了他无数的帮助
[08:37.50] 却从未向他索取过什么,她的一生就是这样度过的
[08:42.50] 经过了那么多的磨难,朱元璋的心早已比铁石更加坚硬
[08:48.50] 自从他的父母死后,无论多么绝望,多么痛苦,他也很少掉泪
[08:55.50] 因为他知道,哭解决不了任何问题
[09:00.50] 但此时,他终于控制不住自己的情绪,他放声大哭
[09:06.50] 只有痛哭才能哀悼眼前的这个人
[09:10.50] 只有痛哭才能发泄他心中极度的痛苦
[09:18.00] 因为他终于发现,眼前的这个人就是他的一切,是他的唯一
[09:28.50] 马姑娘,这个平凡的女子
[09:32.00] 在困难的岁月里,她没有嫌弃出身贫贱的朱元璋
[09:37.50] 而是跟随着他,为他奉献了自己的一切
[09:41.90] 无论环境多么险恶,情况多么复杂,她始终遵守了自己当年的承诺
[09:49.50] 无论贵贱生死,永不相弃
[09:55.50] 在他的丈夫成为皇帝后,她仍然以爱心待人
[10:01.50] 每当朱元璋举起屠刀时,她总是上前阻止
[10:06.90] 她用女性特有的母性和慈爱关怀和挽救了许多的人
[10:12.50] 虽然她最终也没能把朱元璋这辆失控的车拉回轨道
[10:18.50] 但她已经做了她能做的一切事情
[10:24.90] 在今天,我们可以说,她是一位伟大的女性
[10:31.50] 生如夏花,逝如冬雪
[10:35.50] 人生如此,何悔何怨
[10:41.50] 马皇后的死给了朱元璋巨大的打击
[10:46.50] 之后朱元璋在错误与偏激的道路上越走越远,直到他生命的终点
[10:55.50] 胡惟庸案件仍在进行之中,不断有人被抓,不断有人被杀
[11:02.50] 在我们讲述这些前
[11:03.50] 有必要先介绍一下朱元璋统治时期一个特殊群体的生活状况,这个群体就是官吏
[11:15.50] 做官这个职业在任何时代都是金饭碗
[11:20.50] 但在洪武年间,官员们的命运只能用一个字来形容——惨
[11:29.50] 在朱元璋的时代,官员们如同生活在地狱中,这一形容是并不过分的
[11:37.50] 我们先来介绍一下明代官员的品级
[11:41.50] 大家知道,一品是最大的官,历朝历代都不乏一品的大员
[11:48.50] 威风凛凛,甚至连皇帝都要给几分面子
[11:53.50] 而在明代,一品文官却几乎成为传说中的人物,十分稀罕
[12:01.90] 自从取消丞相制度后,朱元璋手下文官最高的级别就是各部最高长官尚书(正二品)
[12:12.50] 一品不是没有,却只是虚职,即太师、太傅、太保(正一品)
[12:20.90] 少师、少傅、少保、太子太师、太子太傅、太子太保(从一品)
[12:29.50] 二品就二品吧,文官们并不是太在乎,反正无论几品也是要干活的
[12:37.50] 但让他们感到极度不公的是,有那么一群人
[12:41.00] 什么功劳都没有,却几乎个个都是一品
[12:45.80] 这些人就是朱元璋的亲戚
[12:52.50] 朱元璋自小贫困,父母死得早,对自己的亲戚可谓是情深意长
[13:00.50] 他的儿子、女儿很多都被封为亲王、公主,品位都是一品
[13:07.50] 亲王的嫡子还是亲王,其他儿子封为郡王,授一品
[13:13.90] 更有甚者,连倒插门的驸马也是一品(从)
[13:19.80] 这可真是让官员们想不开了
[13:23.90] 十年寒窗奋斗一生,可能到头来只是个三四品小官
[13:30.10] 而这些人生出来就是一品、二品的大官
[13:34.50] 真是“读得好不如长得好(驸马),长得好不如生得好”
[13:41.80] 但更让官员们难受的还在后头
[13:46.50] 他们很快就会发现,朱元璋这个老板是很小气的
[13:52.50] 朱元璋给官员们的工资是多少呢
[13:54.90] 一品大员一年1044 石米,往下递减
[14:01.50] 正七品知县一年只有90 石米
[14:06.80] 我们以知县为例.管理一个县的县官一个月的工资只是7.5 石
[14:15.10] 请注意,这些收入他要拿去养老婆孩子,还有一大批人
[14:22.50] 明代的知县和今天的县长不同,那年头知县还兼任很多职务
[14:29.50] 他既是县长,还是县法院院长,检察院检察长
[14:35.50] 财政局长,税务局长,工商局长,县施工队队长
[14:41.50] 一个知县管这么多事,打赏下面的小吏是免不了的
[14:47.50] 要不谁心甘情愿给你干活
[14:41.50] 他手下还有一大堆的长随,分等级为大爷、二爷
[14:56.50] 大爷有门政大爷(看门的),稿签大爷(签押房磨墨的)
[15:04.50] 下面是一群二爷,包括“发审”、“值堂”、“用印”等人
[15:10.50] 这些人是知县签押房里的办公人员
[15:14.90] 此外知县还会带着自己厨师、师爷
[15:20.50] 这一大帮子人都是县官的手下,全部要他养活
[15:26.50] 一个月只有7.5石的俸禄,大家就只好去喝西北风了
[15:34.80] 当官的还要迎来送往,逢年过节到处走动,俸禄是远远不够的
[15:45.50] 可是就连这点俸禄,也打了折扣
[15:50.50] 洪武年间,一到发工资的时候
[15:53.50] 县官就找人提着米袋去拿自己的工资,7.5 石米(活像讨饭的)
[15:59.80] 还算是按时发放,到成祖时候
[16:03.80] 就只能领到俸禄的十分之六,其余的部分怎么发呢
[16:10.50] ——发钞票
[16:12.50] 这决不是开玩笑,不是银两,而是纸币
[16:18.50] 明朝初期,纸币通行全国,按说给纸币也没什么
[16:25.50] 但我们接着往下看就会发现问题了
[16:30.50] 成祖时,十贯钞可以换一石米
[16:33.80] 到了仁宗时候,二十五贯钞才能换一石米
[16:39.50] 大家明白了吧,问题就是通货膨胀
[16:44.80] 要说到纸币的发行,还要从元朝说起
[16:49.50] 元朝很多事情办得很糟糕,但这个纸币政策是相当好的
[16:56.50] 制定该政策的人应该是很有水平的
[17:00.50] 其钞票政策深刻反映了经济规律的普遍适用性
[17:06.50] 元朝发行纸币是以金银为准备金的,如果没有金银就不发行纸币
[17:14.50] 而且发行有定额,持有纸币者可以随时向朝廷换领金银
[17:23.50] 这是典型的金银本位纸币发行制度
[17:27.50] 这个制度使用了上千年(直到二战后布雷顿森林体系破裂才告结束)
[17:36.50] 可到了朱元璋手里,这位仁兄对经济不熟悉
[17:41.50] 看到元朝印钞票可以流通,他也印
[17:46.50] 问题是他一开始印就不停,明朝初年,每年的收入只有几万两银
[17:56.50] 可发行的纸币却有好几千万
[18:00.50] 拿着一张纸,上面印着五千两,就想当五千两用?老百姓可不傻
[18:09.80] 说实话,官员真是可怜,俸禄已经很低
[18:15.50] 还发一堆废纸,拿来当手纸还嫌硬
[18:19.50] 人不能让尿憋死,于是种种捞钱新花样纷纷出炉
[18:26.50] 官员们主要用的是两招,我们来介绍一下,这两招历史悠久,十分有名
[18:37.50] 折色火耗,大家可能听说过火耗这个词
[18:43.50] 当时交赋税往往是实物,如谷物,丝织物等
[18:49.80] 但有时也会改征银两和铜钱,而熔锻碎银时候可能会有损耗
[18:59.50] 官府就用这个名义来征收多余的银两,这些多征的赋税就称为火耗
[19:08.50] 其实到底有没有损耗,也只有官府自己知道
[19:12.70] 这不过是一个多收钱的借口,这一招可谓流传几百年,长盛不衰
[19:21.50] 比明朝的历史还要长,一直到雍正时期
[19:25.50] 采用火耗归公的措施,这一招才从历史上消失
[19:32.50] 话说回来,这一招是官府说了算,要征多少自己规定
[19:39.50] 执行中实际操作技巧不算太高,下一招就不同了
[19:46.50] 这一招叫做淋尖踢斛,十分值得一提
[19:52.50] 百姓交纳粮食的时候,官府是用斛来装的,一斛等于十斗
[19:59.90] 百姓将粮食放进斛里,再称重,计算自己完成的粮食份额
[20:04.50] 谷堆要按尖堆型装起来,会有一部分超出斛壁
[20:11.50] 就在百姓为交完公粮松一口气时,意外的事情发生了
[20:17.50] 官吏用迅雷不及掩耳盗铃之势对准斛猛踹一脚
[20:25.50] 此时超出斛壁的部分谷粒会倒在地上
[20:29.50] 老百姓慌忙去捡,此时官吏会大声叫喊
[20:33.50] 别捡,那是损耗!喂,说你呢,还捡
[20:39.50] 这就是淋尖踢斛,踢出的部分就是所谓粮食运输中的损耗
[20:46.50] 这部分就成为官吏的合法收入
[20:50.50] 那么老百姓呢,只能回家再送粮食来
[20:55.50] 这一招最关键的就是踹斛这个动作
[21:01.50] 要知道,这一踹是很有讲究的,官吏们为了这一踹苦练了很久
[21:08.50] 具体方式是有可能是先在自己家附近找颗树
[21:14.50] 从踹树开始,以树干不动,落叶纷纷为最高境界
[21:20.50] 当然也有某些人选择踹门练习,一定要做到一脚踹开
[21:27.90] 如超过两脚为不合格,继续修炼
[21:31.90] 这一修炼对他们也有好处,万一有一天不干了,还可以转行去入户打劫
[21:40.80] 在交粮这一天,官吏们准备好,一旦斛已经装满
[21:47.50] 便凝神屏气,闭目深思,然后气沉丹田,大喝一声
[21:55.50] 部分人加十米助跑,冲到斛前,拼命一踹(不拼命不行啊,踹下来都是自己的)
[22:06.50] 如果踹下来的多,就会哈哈大笑
[22:10.90] 那么老百姓呢,他们只能看着自己的粮食被这些人夺走
[22:17.90] 请大家注意,这两招只是封建社会最平常的
[22:25.50] 明朝的很多名臣如三杨、李贤、徐阶、张居正等人都是靠这两招的收益养活自己的
[22:35.50] 而后来的皇帝也认可这些作为合法收入
[22:42.90] 虽然朱元璋的工资政策对这些行为的泛滥负有一定责任
[22:48.50] 但这并不能成为贪污行为的借口,内因才是决定性的因素
[22:54.50] 官员们还是应该从自身上去找原因
[22:59.90] 大家可能会问,当时有没有不贪这些便宜的人呢
[23:04.90] 我回答大家,确实是有的,但是他们付出了沉重的代价
[23:12.90] 只靠俸禄过日子的人,最出名的莫过于海瑞
[23:18.50] 这位仁兄实在是第一号正人,他几十年如一日
[23:25.50] 辛辛苦苦干活,没有什么奢侈的享受(也没钱)
[23:30.80] 不该拿的他一分钱也不拿,上面说的火耗和淋尖踢斛的好处他从没有贪过
[23:39.90] 每月就靠那点俸禄过活,家里穷得叮当响
[23:46.90] 他最后的官职是南京右都御史,这是个二品官,相当于监察部部长
[23:55.50] 可以说是文官中俸禄最高的人之一了
[23:59.80] 但他家里请不起几个仆人,什么事情都要自己动手
[24:06.50] 吃得也不好,长期营养不良,他死后,佥都御史王用汲来处理后事
[24:15.50] 一进门看见海瑞的家便痛苦失声
[24:22.50] 他想不到海瑞临死竟然如此凄惨,家里到处吊着旧布帘子(买不起新布)
[24:32.50] 用的箱子破烂不堪,家里人都穿着补丁衣服.用家徒四壁来形容毫不过分
[24:42.90] 更让他难以置信的是,海瑞家连办丧事的钱都拿不出来
[24:49.50] 棺材也买不起,出殡的钱还是大家凑起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