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朱元璋十分痛恨从商的人,
这极有可能与他在小时候被屯米的奸商害过有关,
当时的著名富商沈万三就成为了他重农抑商政策的牺牲品。
这位沈万三十分有钱,据说家里有个聚宝盆,所以钱财源源不断,
这位同志也想学习吕不韦,想搞一把政治投机,
他主动投靠朱元璋,并出钱修筑了三分之一的南京城墙,
这些城墙十分坚固,都用上好的花岗石修建,
并用糯米为浆,外面还涂有石灰,堪称铁壁。
沈万三花了大价钱,希望朱元璋给他点好处,
可他从来就不明白朱元璋是个怎样的人,
朱元璋听说此事后,不动声色,等城墙修好,就准备杀了他。
沈万三实在太蠢,像朱元璋这样的人怎么会容忍一个商人去修建首都的城墙!
还是马皇后反复劝说,朱元璋才没有动手,
但他还是没收了沈万三的财产,把他发配到云南。
沈万三平生第一次作了亏本生意,但他并不是唯一的不幸者,
几乎所有的商人都受到了歧视,
朱元璋限制商人的行为看似平常,
却在很大程度上改变了自宋朝以商为主的发展方向,
对中国的发展有着深远的影响。
在政治制度上,他几乎照搬了元朝的各项机构,
中央设中书省,左右相,主管国家大事,下设六部,
当时的很多人认为,朱元璋的明朝政府将继续按照元朝的官制走下去,
然而后来发生的事情是他们意想不到的。这也留待后面再说。
在此,我们还要介绍一下明朝的科举制度,这是明朝的一个特色。
科举制度并非自明朝起,却在明朝发扬光大,
说来真是有趣,唐宋时虽有科举,
但录取名额十分之少,一科往往只取几十人。
明朝自洪武三年(1370)年起开科举,实行扩招,
这下子想做官的人就挤破了头。
纷纷以读书为业,这些人就是后来明朝文官势力的基础。
当时的考试分为三级,第一级是院试,考试者统称为童生,
你可不要以为都是小孩来考,七八十岁的童生也是有的,
考试范围是州县,在这个考试中合格的人就是我们大家熟悉的“秀才”,
你可别以为秀才好考,考试成绩有六等,只有在这个考试中,
考到高等的才能得到秀才的称号,
而考到一、二等的才能有资格去参加更高一级的考试,叫“录科”。
现在你已经当上了秀才,从此就摆脱了平民的身份,
大小也是个知识分子了,你有某些特权,
比如可以免除一人的徭役,见到县长大人可以不下跪。
但你并不是官,还差得远呢。
要当秀才已经如此之难,可是为了当官,同志们还要继续奋斗!
下一级的考试叫乡试,你可千万别误会,
这个所谓乡试不是指乡里的考试,而是省一级的统考。
请注意,乡试不是你想考就能考的,
三年才有一次,一般在八月,由省出题,而且有名额限制。
在这一级别考试中过关的人就叫举人,
这个举人可不得了,是有资格做官的。
之所以说是有资格,是因为这个级别是不能包你一定当官的,
也就类似今天的大学毕业不包分配。
那举人怎么才能当官呢,很简单,当官的人死了,你就有机会了。
所以你如果在明朝去参加某位官员的追悼会,
看到某些人在门口探头探脑,面露喜色,
要不是和这家有仇,那一般就都是举人。
现在大家知道为什么范进同志考中举人后会发疯吧,换了你也可能会疯的。
在这个考试中获得第一名的人叫作解元。这就是三元里的第一元。
好了,你已经考中举人了,终于走出了省城,
现在向京城出发,为了当官,向前冲!
那么请你打好包袱,准备好笔墨纸砚,
明年二月你将要迎接人生的真正考验——会试。
这个考试只有获得举人资格的才能参加,也就是说,
你的对手将是其他省的精英们,朝廷将在你们中间挑选三百人(可能有变动),
但要注意,这三百人并不是我们经常所说的进士,
他们只是“贡生”,要想当进士,你还要再过一关。
会试考试的第一名叫会元,这是三元里的第二元。
在说下一关之前,我们要介绍一下科举考试的考场,
当时的考场可不是今天光线明亮的教室,
还有一大堆家长在外面抱着西瓜等你。
明代考试的考场叫做贡院,其实从其结构环境来看,可以称其为牢房。
贡院里有上万间房间(大家可以估计一下录取率),都是单间,
有人可能觉得单间很好,别忙,我来介绍一下这是个什么样的单间,
这种单间叫做号房,长五尺,宽四尺,高八尺。
大家估量一下就可以感觉到,这几乎就是一个笼子。
考生在进去前要先搜身,只能带书具和灯具进去,
每人发给三支蜡烛,进去后,号门马上关闭上锁,
考生就在里面答题,晚上也在里面休息,但由于房间太小,
考生只能蜷缩着睡觉,真是要多难受有多难受。
然而就在这样的艰苦环境下,在那盏孤灯下,
在难以忍受的孤寂中,我们的先人满怀着报国的理想,
用坚强的毅力写出了妙笔生花的文章,实在值得我们尊敬。
每一个经历过这场考试的人都应该获得我们的掌声,
不仅是那些成功者,也包括那些失败者。
通过会试的精英们面对的最后一道考验就是殿试,
在这场考试中,他们将面对这个帝国的统治者,
考试方式是皇帝提问,考生回答,内容主要是策问。
这些可怜的考生是不敢也不能抬头的,
他们只能战战兢兢的答完问题,然后退出等待自己的命运。
皇帝及大臣根据考生的表现,会划分档次,
共有三甲,一甲只有三个人,叫进士及第,分别是状元、榜眼、探花,
这是为我们大家熟知的,二甲若干人,叫赐进士出身,
三甲若干人,叫赐同进士出身。
而状元就是三元中的第三元。
如果到了这里,你还榜上有名,
那么恭喜你,你将会被派任官职。
不过不要期望过高,此时分派的官职都不高,
经历这么多苦难,你得到的很可能只是一个八品的县丞而已,
离县太爷还远着呢,但不管怎么说,总算是当官了吧。
科举考试不但是获取官位的方法,也是读书人追求荣誉的途径。
对他们而言,状元就是他们的目标,
虽说文无第一,但第一是人人都想要的。
状元也是人,凭什么不是我?!
事实也是如此,但状元虽很难得,三年才有一个,
产量很低,但毕竟还是有的,所以读书人心中的最高荣誉并不是状元,
而是另一种称号,这才是每个读书人朝思暮想的,
获得这一称号的人将成为传说中的人物,为万人景仰!
这一称号就是连中三元,
具体说来就是身兼解元、会元、状元三个称号于一身。
这是真正的高难度动作,
必须保证全省考第一,然后在会试中全国考第一,
最后殿试里在皇帝心目中也是第一。
这就要求考生光是学问好还不够,
必须反应快,长得比较帅,才有可能获得这一称号。
所以要得到这一称号是要有一定运气的,
祖坟上岂止是冒青烟,简直是要喷火。
这种人在明朝276 年的历史中只出现过一个,
此人就是正统年间的商辂,非常厉害。
他在历史上有一定地位,后面我们还要提到他。
自隋唐开始科举后,获得这一荣誉的只有十三个人,
分别是唐朝两人,宋朝六人,金一人,元一人,明二人,清两人。
这些人实在是值得我们崇拜的。
要特别说明的是,很多材料记载明朝只有一个连中三元者,
这是不对的,在洪武年间,安徽人黄观连中三元,
永乐靖难时,黄观为永乐所忌,将其名字从登科录上划去,
改第一名为韩克忠,所以在大多数历史记载中,
三元并没有黄观的名字。在此特为这位忠臣和读书天才正名。
参加科举考进士是为了当官,当官哪有那么容易呢,
朱元璋及他的子孙们早就为他们设置了最困难的一道关卡,
这道关卡不但改变了历史悠久的科举制度,
让无数人陷入极端的痛苦中,在某种程度上,
它还影响了中国未来几百年的命运。
这道关卡就是八股。
八股可以说是明朝的发明创造,
这套玩意自朱元璋起,到明朝中期发展完善,
影响了后来近五百年的知识分子,不可不说。
学子们的考试科目分为三场,
第一场考经义,也就是四书五经,
第二场考试实用文体写作,
第三场靠时务策论,也就是给你个事情让你分析,颇有点应用文的意识。
其中最重要的就是经义,这是取士的关键。
那时候的考生们不像现在的学生,考试前要复习很多内容,
对他们而言,只要背好四书五经就行了,
题目只能在这里出,不可能有别的题目。
范围相当小,背起来容易,
而且写文章时有规定的字数,一般不超过五百字,
不象现在的某些命题作文动不动就要千字以上,
这么看来,当年的考试似乎要容易些,然而事实并非如此。
八股文分为破题、承题、起讲、入题、起股、出题、中股、后股、束股、收结几个部分,
其中精华部分是起股、中股、后股、束股,
这四个部分你不能随便写的,必须用排比对偶句,
共有八股,所以叫八股文。
这种写法十分古板,你想多写一个字也不行,真是害人不浅,
很多人都是一边写一边乱编,只为了凑字数,达到对偶的效果,
文字表面上看,十分整齐,细看下内容,废话满篇。
痛苦的不仅是考生,还有出题的老师,
四书五经只有那么多字,各级考试都从里面出题,
而出过的题一般是不能再用的,于是老师们奇计百出,
把四书五经上下句割裂开,单独拿来出题,
如把一句话斩头去尾,只用中间的几个字拿来考人,
这种语句不通,张冠李戴的词句,
连老师都不知道是什么意思,何况学生呢。
结果就是糊涂考糊涂,
出题的人不知道是什么意思,考试的人也不知道,
这样考出来的是什么人才?
八股说到底是一种形式而已,
就算古板,应该也不会造成太大的负面影响,
别急,明朝统治者们还有杀手锏,这一招才是最厉害的。
明朝规定,所有的文章不能有自己的想法,必须仿照古人立言,
要按照圣人的思想去写文章,这个圣人是谁呢——朱熹。
朱熹曾经给四书写过注,也就是标注他自己的理解,
这些理解被统治者看上,
要求所有的学子必须按照朱圣人当年的思维来答题。
天可怜见!朱圣人当年可能在上茅厕想出一句,写下来,
吃饭时又想出一句,写下来,本来就作不得准,
而过了上百年居然要所有的人按照他的思维方式来思考,确实是一种折磨。
这可就苦了明朝学子们,叫天不应,
谁知道这家伙当年到底是什么样的思维,
只能自己慢慢猜,慢慢把握,
所谓搞不懂就问人,搞得懂就教人,
实在没有人懂就去问神,
对这些学子而言并不只是玩笑而已。
无数考生午夜梦回,
脑海中挥之不去的就是朱熹那并不俊朗的外貌和并不魁梧的身材,
久而久之,有些醒悟过来的人就开始问候朱熹的父母及祖先,
似乎这样才能出口恶气。
问题在于骂完后还是要考啊,不考就没有官做,这是实际的问题。
让我们不得不惊叹的是,在如此困难的环境下,
考生们仍然写出了很多锦绣文章,
在下曾经看过两篇八股状元文,文辞优美,立意深刻,
想到这些文章他们是在如此多的限制下写出的,
实在令我们这些后生晚辈佩服不已。
总的看来,这一制度还是弊多利少,
禁锢人们的思维,害人不浅啊,
其影响深远,直到近代,人们还以考过八股为荣,
比如陈独秀和当时的北大校长蒋梦麟都是前清的秀才,
陈独秀曾经问蒋梦麟考的是什么秀才,蒋梦麟回答是策论秀才,
陈独秀非常得意,哈哈大笑,
说自己考的是八股秀才,比策论秀才值钱。
蒋梦麟连忙作揖。大家从中可以看到,八股有多么大的影响力。
朱元璋在解决了北元后,
制定了一系列旨在恢复生产和生活的政策,得到了好的效果,
但此时,朝廷内部的矛盾又激烈起来,
大臣分成两派,以地域为区分,开始了新的争斗。
这些所谓派别,实际上就是老乡会,大家都说一样的方言,
朱元璋手下最大的老乡会就是淮西集团,会长本来应该是朱元璋,
但考虑到他还兼任皇帝一职,所以当时是由李善长代理,
这一集团人多势众,主要成员有李善长、郭兴、郭英、汤和、周德兴,
还包括死去的常遇春等人,可以说这些人是朱元璋同志起家的班底。
当时的人们见面都以会说淮西话为荣。
有的朋友问道,李善长何许人也,为什么是第一功臣,
确实,他好像很少出面干什么大事,
这是由他的工作特点决定的。
此人主要负责后勤和政务办理,
如果把刘基比作张良,那么李善长就是萧何。
他一直跟随朱元璋打天下,鞍前马后的劳顿,
后勤工作不好搞,劳心劳力又不讨好。
朱元璋是个明白人,所以在建国后,
便以李善长为第一功臣,任命他为丞相。
李善长这个人的特点是外表宽厚,却心胸狭窄,
谁敢和他过不去,就一定要解决对方。
俗话说恶人自有恶人磨,
淮西集团很快就遇到了对手,
那就是浙东集团,这个集团的首领就是刘基。
这两个集团就在朱元璋的眼皮底下开始了斗争,
朱元璋似乎也很有兴趣,他准备看一场好戏。
这场戏的主角是李善长和刘基,但仅有主角是不够的,
下面我们要介绍配角和龙套出场,这些人人多势众,
是这场戏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
他们的名字叫言官。
言官到底是什么官呢,顾名思义,就是说话的官,
到了明朝后期,也有人把这些人称为骂官。
-
-
- [00:00.50] 朱元璋十分痛恨从商的人,
[00:04.50] 这极有可能与他在小时候被屯米的奸商害过有关,
[00:11.50] 当时的著名富商沈万三就成为了他重农抑商政策的牺牲品。
[00:17.50] 这位沈万三十分有钱,据说家里有个聚宝盆,所以钱财源源不断,
[00:26.50] 这位同志也想学习吕不韦,想搞一把政治投机,
[00:32.50] 他主动投靠朱元璋,并出钱修筑了三分之一的南京城墙,
[00:38.50] 这些城墙十分坚固,都用上好的花岗石修建,
[00:43.50] 并用糯米为浆,外面还涂有石灰,堪称铁壁。
[00:50.50] 沈万三花了大价钱,希望朱元璋给他点好处,
[00:55.50] 可他从来就不明白朱元璋是个怎样的人,
[01:00.50] 朱元璋听说此事后,不动声色,等城墙修好,就准备杀了他。
[01:09.50] 沈万三实在太蠢,像朱元璋这样的人怎么会容忍一个商人去修建首都的城墙!
[01:17.50] 还是马皇后反复劝说,朱元璋才没有动手,
[01:22.50] 但他还是没收了沈万三的财产,把他发配到云南。
[01:28.50] 沈万三平生第一次作了亏本生意,但他并不是唯一的不幸者,
[01:35.50] 几乎所有的商人都受到了歧视,
[01:38.50] 朱元璋限制商人的行为看似平常,
[01:41.50] 却在很大程度上改变了自宋朝以商为主的发展方向,
[01:47.50] 对中国的发展有着深远的影响。
[01:54.50] 在政治制度上,他几乎照搬了元朝的各项机构,
[02:01.50] 中央设中书省,左右相,主管国家大事,下设六部,
[02:07.50] 当时的很多人认为,朱元璋的明朝政府将继续按照元朝的官制走下去,
[02:14.50] 然而后来发生的事情是他们意想不到的。这也留待后面再说。
[02:21.50] 在此,我们还要介绍一下明朝的科举制度,这是明朝的一个特色。
[02:30.50] 科举制度并非自明朝起,却在明朝发扬光大,
[02:37.50] 说来真是有趣,唐宋时虽有科举,
[02:42.50] 但录取名额十分之少,一科往往只取几十人。
[02:49.50] 明朝自洪武三年(1370)年起开科举,实行扩招,
[02:55.50] 这下子想做官的人就挤破了头。
[02:58.50] 纷纷以读书为业,这些人就是后来明朝文官势力的基础。
[03:06.50] 当时的考试分为三级,第一级是院试,考试者统称为童生,
[03:15.50] 你可不要以为都是小孩来考,七八十岁的童生也是有的,
[03:21.50] 考试范围是州县,在这个考试中合格的人就是我们大家熟悉的“秀才”,
[03:29.50] 你可别以为秀才好考,考试成绩有六等,只有在这个考试中,
[03:36.50] 考到高等的才能得到秀才的称号,
[03:40.50] 而考到一、二等的才能有资格去参加更高一级的考试,叫“录科”。
[03:48.50] 现在你已经当上了秀才,从此就摆脱了平民的身份,
[03:53.50] 大小也是个知识分子了,你有某些特权,
[03:57.50] 比如可以免除一人的徭役,见到县长大人可以不下跪。
[04:05.50] 但你并不是官,还差得远呢。
[04:10.50] 要当秀才已经如此之难,可是为了当官,同志们还要继续奋斗!
[04:19.50] 下一级的考试叫乡试,你可千万别误会,
[04:25.50] 这个所谓乡试不是指乡里的考试,而是省一级的统考。
[04:32.50] 请注意,乡试不是你想考就能考的,
[04:37.50] 三年才有一次,一般在八月,由省出题,而且有名额限制。
[04:43.50] 在这一级别考试中过关的人就叫举人,
[04:47.50] 这个举人可不得了,是有资格做官的。
[04:51.50] 之所以说是有资格,是因为这个级别是不能包你一定当官的,
[04:58.80] 也就类似今天的大学毕业不包分配。
[05:03.50] 那举人怎么才能当官呢,很简单,当官的人死了,你就有机会了。
[05:11.50] 所以你如果在明朝去参加某位官员的追悼会,
[05:16.50] 看到某些人在门口探头探脑,面露喜色,
[05:22.50] 要不是和这家有仇,那一般就都是举人。
[05:27.80] 现在大家知道为什么范进同志考中举人后会发疯吧,换了你也可能会疯的。
[05:36.50] 在这个考试中获得第一名的人叫作解元。这就是三元里的第一元。
[05:47.50] 好了,你已经考中举人了,终于走出了省城,
[05:51.50] 现在向京城出发,为了当官,向前冲!
[05:57.50] 那么请你打好包袱,准备好笔墨纸砚,
[06:02.50] 明年二月你将要迎接人生的真正考验——会试。
[06:10.50] 这个考试只有获得举人资格的才能参加,也就是说,
[06:14.50] 你的对手将是其他省的精英们,朝廷将在你们中间挑选三百人(可能有变动),
[06:23.80] 但要注意,这三百人并不是我们经常所说的进士,
[06:28.50] 他们只是“贡生”,要想当进士,你还要再过一关。
[06:34.50] 会试考试的第一名叫会元,这是三元里的第二元。
[06:42.50] 在说下一关之前,我们要介绍一下科举考试的考场,
[06:48.50] 当时的考场可不是今天光线明亮的教室,
[06:53.50] 还有一大堆家长在外面抱着西瓜等你。
[06:57.50] 明代考试的考场叫做贡院,其实从其结构环境来看,可以称其为牢房。
[07:08.50] 贡院里有上万间房间(大家可以估计一下录取率),都是单间,
[07:12.50] 有人可能觉得单间很好,别忙,我来介绍一下这是个什么样的单间,
[07:20.50] 这种单间叫做号房,长五尺,宽四尺,高八尺。
[07:27.50] 大家估量一下就可以感觉到,这几乎就是一个笼子。
[07:32.50] 考生在进去前要先搜身,只能带书具和灯具进去,
[07:38.50] 每人发给三支蜡烛,进去后,号门马上关闭上锁,
[07:44.50] 考生就在里面答题,晚上也在里面休息,但由于房间太小,
[07:50.50] 考生只能蜷缩着睡觉,真是要多难受有多难受。
[07:57.50] 然而就在这样的艰苦环境下,在那盏孤灯下,
[08:00.50] 在难以忍受的孤寂中,我们的先人满怀着报国的理想,
[08:06.50] 用坚强的毅力写出了妙笔生花的文章,实在值得我们尊敬。
[08:15.50] 每一个经历过这场考试的人都应该获得我们的掌声,
[08:21.50] 不仅是那些成功者,也包括那些失败者。
[08:27.50] 通过会试的精英们面对的最后一道考验就是殿试,
[08:32.80] 在这场考试中,他们将面对这个帝国的统治者,
[08:38.50] 考试方式是皇帝提问,考生回答,内容主要是策问。
[08:44.80] 这些可怜的考生是不敢也不能抬头的,
[08:49.50] 他们只能战战兢兢的答完问题,然后退出等待自己的命运。
[08:56.70] 皇帝及大臣根据考生的表现,会划分档次,
[09:01.50] 共有三甲,一甲只有三个人,叫进士及第,分别是状元、榜眼、探花,
[09:11.50] 这是为我们大家熟知的,二甲若干人,叫赐进士出身,
[09:18.50] 三甲若干人,叫赐同进士出身。
[09:22.50] 而状元就是三元中的第三元。
[09:27.80] 如果到了这里,你还榜上有名,
[09:31.50] 那么恭喜你,你将会被派任官职。
[09:35.50] 不过不要期望过高,此时分派的官职都不高,
[09:41.50] 经历这么多苦难,你得到的很可能只是一个八品的县丞而已,
[09:47.50] 离县太爷还远着呢,但不管怎么说,总算是当官了吧。
[09:55.50] 科举考试不但是获取官位的方法,也是读书人追求荣誉的途径。
[10:02.50] 对他们而言,状元就是他们的目标,
[10:06.50] 虽说文无第一,但第一是人人都想要的。
[10:11.80] 状元也是人,凭什么不是我?!
[10:18.50] 事实也是如此,但状元虽很难得,三年才有一个,
[10:21.50] 产量很低,但毕竟还是有的,所以读书人心中的最高荣誉并不是状元,
[10:28.50] 而是另一种称号,这才是每个读书人朝思暮想的,
[10:34.50] 获得这一称号的人将成为传说中的人物,为万人景仰!
[10:42.50] 这一称号就是连中三元,
[10:46.50] 具体说来就是身兼解元、会元、状元三个称号于一身。
[10:52.50] 这是真正的高难度动作,
[10:55.50] 必须保证全省考第一,然后在会试中全国考第一,
[11:00.50] 最后殿试里在皇帝心目中也是第一。
[11:05.50] 这就要求考生光是学问好还不够,
[11:09.50] 必须反应快,长得比较帅,才有可能获得这一称号。
[11:16.50] 所以要得到这一称号是要有一定运气的,
[11:21.50] 祖坟上岂止是冒青烟,简直是要喷火。
[11:27.50] 这种人在明朝276 年的历史中只出现过一个,
[11:33.50] 此人就是正统年间的商辂,非常厉害。
[11:38.50] 他在历史上有一定地位,后面我们还要提到他。
[11:43.50] 自隋唐开始科举后,获得这一荣誉的只有十三个人,
[11:49.50] 分别是唐朝两人,宋朝六人,金一人,元一人,明二人,清两人。
[12:00.50] 这些人实在是值得我们崇拜的。
[12:05.50] 要特别说明的是,很多材料记载明朝只有一个连中三元者,
[12:12.50] 这是不对的,在洪武年间,安徽人黄观连中三元,
[12:18.50] 永乐靖难时,黄观为永乐所忌,将其名字从登科录上划去,
[12:29.50] 改第一名为韩克忠,所以在大多数历史记载中,
[12:34.50] 三元并没有黄观的名字。在此特为这位忠臣和读书天才正名。
[12:44.50] 参加科举考进士是为了当官,当官哪有那么容易呢,
[12:50.50] 朱元璋及他的子孙们早就为他们设置了最困难的一道关卡,
[12:56.50] 这道关卡不但改变了历史悠久的科举制度,
[13:01.50] 让无数人陷入极端的痛苦中,在某种程度上,
[13:05.50] 它还影响了中国未来几百年的命运。
[13:09.50] 这道关卡就是八股。
[13:16.50] 八股可以说是明朝的发明创造,
[13:20.50] 这套玩意自朱元璋起,到明朝中期发展完善,
[13:25.50] 影响了后来近五百年的知识分子,不可不说。
[13:31.50] 学子们的考试科目分为三场,
[13:34.50] 第一场考经义,也就是四书五经,
[13:38.50] 第二场考试实用文体写作,
[13:42.50] 第三场靠时务策论,也就是给你个事情让你分析,颇有点应用文的意识。
[13:50.50] 其中最重要的就是经义,这是取士的关键。
[13:57.50] 那时候的考生们不像现在的学生,考试前要复习很多内容,
[14:04.50] 对他们而言,只要背好四书五经就行了,
[14:08.50] 题目只能在这里出,不可能有别的题目。
[14:13.50] 范围相当小,背起来容易,
[14:16.50] 而且写文章时有规定的字数,一般不超过五百字,
[14:22.50] 不象现在的某些命题作文动不动就要千字以上,
[14:27.50] 这么看来,当年的考试似乎要容易些,然而事实并非如此。
[14:36.50] 八股文分为破题、承题、起讲、入题、起股、出题、中股、后股、束股、收结几个部分,
[14:49.50] 其中精华部分是起股、中股、后股、束股,
[14:55.50] 这四个部分你不能随便写的,必须用排比对偶句,
[15:00.50] 共有八股,所以叫八股文。
[15:05.50] 这种写法十分古板,你想多写一个字也不行,真是害人不浅,
[15:13.50] 很多人都是一边写一边乱编,只为了凑字数,达到对偶的效果,
[15:21.50] 文字表面上看,十分整齐,细看下内容,废话满篇。
[15:29.50] 痛苦的不仅是考生,还有出题的老师,
[15:34.50] 四书五经只有那么多字,各级考试都从里面出题,
[15:40.50] 而出过的题一般是不能再用的,于是老师们奇计百出,
[15:46.50] 把四书五经上下句割裂开,单独拿来出题,
[15:52.50] 如把一句话斩头去尾,只用中间的几个字拿来考人,
[15:57.50] 这种语句不通,张冠李戴的词句,
[16:01.50] 连老师都不知道是什么意思,何况学生呢。
[16:05.50] 结果就是糊涂考糊涂,
[16:08.50] 出题的人不知道是什么意思,考试的人也不知道,
[16:12.50] 这样考出来的是什么人才?
[16:16.50] 八股说到底是一种形式而已,
[16:19.50] 就算古板,应该也不会造成太大的负面影响,
[16:24.50] 别急,明朝统治者们还有杀手锏,这一招才是最厉害的。
[16:31.50] 明朝规定,所有的文章不能有自己的想法,必须仿照古人立言,
[16:39.50] 要按照圣人的思想去写文章,这个圣人是谁呢——朱熹。
[16:47.50] 朱熹曾经给四书写过注,也就是标注他自己的理解,
[16:53.50] 这些理解被统治者看上,
[16:56.50] 要求所有的学子必须按照朱圣人当年的思维来答题。
[17:03.50] 天可怜见!朱圣人当年可能在上茅厕想出一句,写下来,
[17:10.50] 吃饭时又想出一句,写下来,本来就作不得准,
[17:16.50] 而过了上百年居然要所有的人按照他的思维方式来思考,确实是一种折磨。
[17:24.50] 这可就苦了明朝学子们,叫天不应,
[17:29.50] 谁知道这家伙当年到底是什么样的思维,
[17:35.50] 只能自己慢慢猜,慢慢把握,
[17:39.50] 所谓搞不懂就问人,搞得懂就教人,
[17:43.50] 实在没有人懂就去问神,
[17:46.50] 对这些学子而言并不只是玩笑而已。
[17:51.50] 无数考生午夜梦回,
[17:53.90] 脑海中挥之不去的就是朱熹那并不俊朗的外貌和并不魁梧的身材,
[18:00.90] 久而久之,有些醒悟过来的人就开始问候朱熹的父母及祖先,
[18:06.80] 似乎这样才能出口恶气。
[18:10.50] 问题在于骂完后还是要考啊,不考就没有官做,这是实际的问题。
[18:21.50] 让我们不得不惊叹的是,在如此困难的环境下,
[18:26.50] 考生们仍然写出了很多锦绣文章,
[18:32.50] 在下曾经看过两篇八股状元文,文辞优美,立意深刻,
[18:38.50] 想到这些文章他们是在如此多的限制下写出的,
[18:42.50] 实在令我们这些后生晚辈佩服不已。
[18:48.50] 总的看来,这一制度还是弊多利少,
[18:51.50] 禁锢人们的思维,害人不浅啊,
[18:54.50] 其影响深远,直到近代,人们还以考过八股为荣,
[19:00.50] 比如陈独秀和当时的北大校长蒋梦麟都是前清的秀才,
[19:06.50] 陈独秀曾经问蒋梦麟考的是什么秀才,蒋梦麟回答是策论秀才,
[19:14.50] 陈独秀非常得意,哈哈大笑,
[19:17.50] 说自己考的是八股秀才,比策论秀才值钱。
[19:23.50] 蒋梦麟连忙作揖。大家从中可以看到,八股有多么大的影响力。
[19:31.80] 朱元璋在解决了北元后,
[19:35.50] 制定了一系列旨在恢复生产和生活的政策,得到了好的效果,
[19:40.50] 但此时,朝廷内部的矛盾又激烈起来,
[19:44.50] 大臣分成两派,以地域为区分,开始了新的争斗。
[19:51.50] 这些所谓派别,实际上就是老乡会,大家都说一样的方言,
[19:57.50] 朱元璋手下最大的老乡会就是淮西集团,会长本来应该是朱元璋,
[20:05.50] 但考虑到他还兼任皇帝一职,所以当时是由李善长代理,
[20:11.50] 这一集团人多势众,主要成员有李善长、郭兴、郭英、汤和、周德兴,
[20:19.50] 还包括死去的常遇春等人,可以说这些人是朱元璋同志起家的班底。
[20:27.50] 当时的人们见面都以会说淮西话为荣。
[20:32.50] 有的朋友问道,李善长何许人也,为什么是第一功臣,
[20:40.50] 确实,他好像很少出面干什么大事,
[20:43.50] 这是由他的工作特点决定的。
[20:47.50] 此人主要负责后勤和政务办理,
[20:51.50] 如果把刘基比作张良,那么李善长就是萧何。
[20:58.50] 他一直跟随朱元璋打天下,鞍前马后的劳顿,
[21:03.50] 后勤工作不好搞,劳心劳力又不讨好。
[21:08.50] 朱元璋是个明白人,所以在建国后,
[21:11.50] 便以李善长为第一功臣,任命他为丞相。
[21:17.80] 李善长这个人的特点是外表宽厚,却心胸狭窄,
[21:24.50] 谁敢和他过不去,就一定要解决对方。
[21:27.80] 俗话说恶人自有恶人磨,
[21:31.50] 淮西集团很快就遇到了对手,
[21:35.50] 那就是浙东集团,这个集团的首领就是刘基。
[21:41.50] 这两个集团就在朱元璋的眼皮底下开始了斗争,
[21:47.50] 朱元璋似乎也很有兴趣,他准备看一场好戏。
[21:53.50] 这场戏的主角是李善长和刘基,但仅有主角是不够的,
[21:59.50] 下面我们要介绍配角和龙套出场,这些人人多势众,
[22:05.50] 是这场戏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
[22:10.50] 他们的名字叫言官。
[22:13.50] 言官到底是什么官呢,顾名思义,就是说话的官,
[22:18.50] 到了明朝后期,也有人把这些人称为骂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