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洪武二十一年(1388),血气方刚的高丽国王命令调集各道军队征伐辽东
那么这支远征军有多少人呢?
据<李朝太祖实录>,这支部队一共只有近四万人,
而他们的敌人——驻守辽东的明军,刚刚打败了纳哈出的二十万元军,
在北元已经被击溃,退守沙漠的情况下,
高丽的远征军有什么办法和这支久经沙场的明军对抗呢?
但辛隅似乎并没有考虑太多,
估计他是按照高丽军队以一当十的比率来计算战斗力的,
这样看来,辛隅对当时的形势的认识是比较糊涂的,但他派去打仗的将领却并不糊涂,
这支军队的统帅是曹敏修和李成桂,他们分任左、右军都统使,
李成桂一直反对和明朝决裂,他极力劝阻未能成功,
作为一名将领,他清醒的认识到攻击辽东是以卵击石,
但迫于上级压力,他还是率领军队出征了,
大军到达铁岭后,李成桂并没有发动进攻,他另有打算,
这位统兵大将先做通了曹敏修的工作,然后一咬牙、一跺脚、造反了!
他带领军队打回了老家,废黜了辛隅,
建立了自己的王朝,这就是著名的李氏王朝,
为了争取明朝的支持,李成桂派使臣向明朝称臣,
他向朱元璋递交了国书,新人新气象,
李成桂废除了高丽的称呼,这个新的王朝需要一个新的名字,
这个庄严的使命落在了朱元璋的身上,
他经过慎重考虑,取“朝日鲜明之国”之意,为这个王朝确定了新的名字——朝鲜,
从此这个名字成为王国的统一称呼,并延续至今,
朱元璋亲自下令:朝鲜为永不征讨之国,明和朝鲜正式以鸭绿江作为边界,
而朝鲜尊明为天朝,并采用明年号,
此后朝鲜的历代国王继位后都要派使臣至明朝,得到明朝皇帝的确认并赐予封号,
朱元璋和李成桂确定了明王朝和朝鲜和睦友善的关系,
也立下了双方守望互助的诺言,后来的历史证明,他们都遵守了自己的承诺,
李成桂的建国举动及明朝朝鲜和睦关系的确立,
对后来明朝的发展产生了影响,而从某种意义上来说,
对今天的文化传播也有一定的因果关系,这是从何说起呢,且听我慢慢道来:
在李成桂建立李氏王朝一百多年后的1506 年,
李朝中宗继位,在他担任国王的三十八年里,
有一位医官靠着自己的努力做出了一番事业,
四百多年后,这位医官的事迹被拍成了电视剧,流行一时,
这么看来,李成桂那一咬牙的决定实在影响深远,
朝鲜成为了大明的属国,北元也被打得奄奄一息,躲到沙漠里整日吃沙子,
强大的明朝终于平定了帝国的边界,
自盛唐之后,经过数百年的漫长岁月,
中原政权终于不再畏惧游牧民族的进攻,
一个庞大的帝国又一次屹立起来,
它用自己的实力保证这个国家的臣民可以安居乐业,
经济文化可以不受干扰的持续发展,
在今天看来,我们不得不说,这是一个了不起的成就,
此时大明帝国的内部,也是一片欣欣向荣的景象,
战争造成的破坏已成为过去,经济得以恢复,国库渐趋充盈,
朱元璋对此也十分满意,应该说,他是一个好父亲,好祖父,
幼年的不幸遭遇使得他不愿自己的子孙受苦,
为了让继承人可以安心的统治天下,为了维持这种欣欣向荣的景象,
他为自己的帝国建立了一整套完备系统,
他坚信只要子孙们坚守自己创立的制度,大明帝国将永远延续下去,
但要保证皇位永远属于自己的子孙,还必须清除一些人,
还有几位老朋友需要做个了断,
洪武二十五年(1392),朱元璋杀掉了四十年前为他算命的周德兴(大家应该还记得他),
这位已经被封为江夏候的算命先生终于兑现了当年的算卦结果——卜逃卜守则不吉,
他确实是无处可逃,也无法可守了,
洪武二十七年(1394),朱元璋杀颖国公傅友德,一代名将就此陨灭,
与他同时被杀的还有蓝玉的副将,在捕鱼儿海战役中立有大功的定远候王弼,
洪武二十八年(1395),朱元璋杀宋国公冯胜,
这位开国六公爵的硕果仅存者终于没有躲过这一刀,
杀吧,杀吧,为了帝国的将来,你不入地狱,谁入地狱?
当年的伙伴一个个都被送走了,事情终于可以了解了,
对了,还剩下最后一个——汤和,
汤和是很懂事的,与胡惟庸蓝玉不同,
他一向对朱元璋尊重有加,而且他很早就看出朱元璋的强大与可怕,
所以他选择了放弃兵权,安享荣华,
所以尽管汤和已经不再掌兵,朱元璋还是去看望了汤和,
当然,这次探望在某种程度上将决定汤和的生死,
当朱元璋看到汤和时,他惊奇的发现,
这位当年英勇无畏的将军只能躺在椅子上,嘴角留着涎水,支撑着向他行礼,
汤和似乎也了解朱元璋的来意,
他以一种常人难以理解的眼神看着朱元璋,那眼神中隐含着乞求,
陛下,难道你真的一个都不留吗?
朱元璋懂得这种眼神的意义,
四十年前,一群出身贫贱却胸怀大志的年青人,
为了生存和理想,挺身而出,经历千辛万苦,推翻暴元,
建立了大明王朝,他们曾经憧憬过未来,也曾互相许愿,以荣华相见,
在走向成功的路上,有人死去,有人活了下来,
而此时,幸存者只剩下了一个站着的人和一个躺着的人,
朱元璋不会忘记,四十年前的濠州城,
一个九夫长的身后跟随着一个谦恭的千户,
几十年的刀光剑影和斧声烛影,当年的朋友都远去了,
有些是为我而死的,有些是我杀的,想来所谓孤家寡人,就是如此吧,
汤和,活下去吧,那激荡岁月里英姿勃发,生死共进的人们,
现在只剩下你和我了,陪我走完这段路吧,
我很孤独,
送走了老朋友,朱元璋终于放心了,
大好河山将永远掌握在自己子孙的手中,
烧掉良弓,杀掉走狗固然是好,可问题也随之而来了,
蒙古骑兵仍然时不时地骚扰边界,
朱元璋老了,他不再是那个意气风发、纵横千里的年青人,
长期的战争经历和繁重的公务压弯了他的身躯,消磨了他的锐志,
且不说眼前的这些打劫者,万一将来又出个蒙古第二,谁去抵抗呢?
年青人还是靠不住的,他们只会空读兵书,
战争不是儿戏,需要严谨的思维和准确的判断,
而此时能带兵、有经验的都被杀掉了,这又是一个难以解决的问题,
可就如同以前一样,朱元璋总是能够想出解决的办法,
他找到了一个极有军事天赋的人,
这个人的能力足以完成保护国家安全的任务,
更重要的是,这个人的忠诚是绝对可以信任的,
此人就是我们下一幕的主角朱棣,
至正二十年(1360)四月,根据可靠情报,
陈友谅即将率大军进攻应天,兵势极为强大,谋臣武将个个人心惶惶,
而就在这战云弥漫之时,一位身份卑贱的妃子为朱元璋生下了一个儿子,
当然,这实在不是个生孩子的好时候,
很多人都已经准备收拾包裹分行李散伙了,
没人顾得上这位母亲和他的儿子,
朱元璋照例去看了看,但也仅此而已,对他而言,
现在最重要的是保住自己的命,
儿子已经有三个了,多一个不多,少一个不少,
在险恶环境中出生的这个婴儿,就是朱棣,
从一声啼哭开始,一位传奇的帝王从此在历史上留下自己的痕迹
自古有云:善用刀剑者,死于刀剑下,
而对于这个婴孩而言,生于战火,死于征途,似乎就是他一生的宿命,
朱棣的童年是在一种特殊的环境下度过的,
他的母亲并不是马皇后,虽然<明实录——成祖实录>中曾经确定了这一点,
但种种证据显示,他的母亲另有其人,
其身世十分神秘,我们将在后面对此进行详细的分析和叙述,
虽然在他当上皇帝后改动了自己的出生记录,
但这只能骗骗后来的人(现在看来这一目的也未达到),
当年他是不可能拿这些蹩脚的把戏去糊弄朱元璋的,
虽然朱元璋很忙,但儿子是哪个老婆生的,他还是有数的,
也正是因为他的母亲身份低贱,且并非长子,
从小朱棣就没有得到过什么好的待遇,
当然,这是相对于他的哥哥朱标而言的,
虽然朱标的母亲地位也不高,但他是长子,
而且为人忠厚,很得朱元璋的喜爱,
在洪武元年(1368)正月初四,即明朝建立的同日,就被立为太子,
而朱棣从小就被告知,自己将来只能做那个高高在上的继承人的臣子,
当那个人登上皇位后,每当听到他的指令(圣旨),必须跪下并以虔诚的态度接受,
即使这道指令是让自己去死,也必须服从,并叩谢圣恩,
凭什么?就因为他早生几年?
这种不公平的待遇随着朱棣的成长越来越明显,
朱元璋十分注意朱标的教育,他为太子设立了东宫,
而且派了当时最著名的学者宋濂来教导太子的学业,
此外,他还专门指派了李善长兼太子少师,徐达兼太子少傅,
如太子有疑问可以随时得到此二人的指点,
这堪称当年的最豪华阵容,天下最优秀的文臣武者都聚集在太子身边,
在他们的熏陶下,太子受到了良好的教育,
反观朱棣就不同了,他出生时,父亲朱元璋只是一个普通的劳动者,
虽然他从事的是比较特殊的劳动——造反,
但在元末那无数的造反者中,此时的朱元璋只是一个小本经营者,
过着有今天无明日的冒险生活,自然顾不上这个并不起眼的儿子,
虽然后来朱元璋的环境日渐改善,身份地位都有了进一步的提高,
但朱棣并没有得到更多的优待,
这是因为随着朱元璋档次的提升,他的老婆也越来越多,
而其生殖能力也值得一夸,在没有他人帮忙的前提下,
他一共生了二十六个儿子,十多个女儿,
此外,他还收了二十多个养子,粗略加一下,这些人足够一个加强排的兵力了,
如果朱元璋检阅这支朱家军时喊一声儿子,
朱棣被叫到的几率大概是四十到五十分之一,
何苦生在帝王家啊,
和太子朱标比起来,朱棣的教育也很成问题,
他应该没有受过系统的托儿所和幼儿园教育,
在他童年时,正是朱元璋抢地盘的黄金时期,
除太子外,朱元璋顾不上其他儿子的教育问题,
而且当时朱元璋手下最多的是士兵和将领,可做老师的文人并不多,
这就注定了朱棣从小整日见到的都是那些拿着明晃晃的刀剑、穿着厚重铠甲出入的将领和缺手缺脚、身负重伤的士兵,
耳中终日听到的都是什么今天砍了几个脑袋、
昨天抢了多少东西之类的儿童不宜的话语,慢慢的,他也被同化了,
即使在环境变好后,朱棣也从来都不是朱元璋教育的重点对象,
没有像宋濂那样的学者去教导他,
他虽有皇子的名号,却似乎并没有皇子的尊容,
如果要以学习成绩来划分的话,
皇太子朱标就是班里的优等生,而朱棣则是不用功读书的社会青年,
毛泽东曾经对朱棣的文化程度有过一个评价——半文盲,
当然这个文盲不是指不识字,而是相对于当时皇家的教育水平而言的,
就史料和朱棣批改的奏章来看,这个评价是比较中肯的,
他确实没有什么文采,甚至还不如当年的失学青年,后来的自学成才者朱重八,
当然在实际生活中,优等生往往干不过社会青年,这也是不争的事实,
与他的哥哥不同,在成长的岁月里,他经常和武将们混在一起,
似乎谈论战场上的事情才能引起他的兴趣,
另外,他和他的一个表哥关系也很好,时常一同出游,
他的这个表哥就是李文忠,
李文忠是仅次于徐达和常遇春的名将,
甚至有人认为他的军事能力已经超过了常遇春,
与李文忠在一起,除了打仗外,也没有什么可谈的了,
这段经历让朱棣受益匪浅,他学到了很多用鲜血和生命换来的军事经验,
朱棣就是这样成长起来的,
母亲身份低贱,得不到朱元璋的多少宠爱,
他有三个哥哥,二十二个弟弟,故虽贵为皇子,却没有多少人关注,
浑似路边野草般无人照料,
-
-
- [00:00.30] 洪武二十一年(1388),血气方刚的高丽国王命令调集各道军队征伐辽东
[00:11.30] 那么这支远征军有多少人呢?
[00:14.30] 据<李朝太祖实录>,这支部队一共只有近四万人,
[00:21.30] 而他们的敌人——驻守辽东的明军,刚刚打败了纳哈出的二十万元军,
[00:29.30] 在北元已经被击溃,退守沙漠的情况下,
[00:33.30] 高丽的远征军有什么办法和这支久经沙场的明军对抗呢?
[00:42.30] 但辛隅似乎并没有考虑太多,
[00:46.30] 估计他是按照高丽军队以一当十的比率来计算战斗力的,
[00:53.30] 这样看来,辛隅对当时的形势的认识是比较糊涂的,但他派去打仗的将领却并不糊涂,
[01:03.30] 这支军队的统帅是曹敏修和李成桂,他们分任左、右军都统使,
[01:11.30] 李成桂一直反对和明朝决裂,他极力劝阻未能成功,
[01:16.30] 作为一名将领,他清醒的认识到攻击辽东是以卵击石,
[01:21.30] 但迫于上级压力,他还是率领军队出征了,
[01:26.30] 大军到达铁岭后,李成桂并没有发动进攻,他另有打算,
[01:33.30] 这位统兵大将先做通了曹敏修的工作,然后一咬牙、一跺脚、造反了!
[01:44.30] 他带领军队打回了老家,废黜了辛隅,
[01:50.30] 建立了自己的王朝,这就是著名的李氏王朝,
[01:55.30] 为了争取明朝的支持,李成桂派使臣向明朝称臣,
[02:02.30] 他向朱元璋递交了国书,新人新气象,
[02:07.30] 李成桂废除了高丽的称呼,这个新的王朝需要一个新的名字,
[02:14.30] 这个庄严的使命落在了朱元璋的身上,
[02:19.30] 他经过慎重考虑,取“朝日鲜明之国”之意,为这个王朝确定了新的名字——朝鲜,
[02:30.30] 从此这个名字成为王国的统一称呼,并延续至今,
[02:37.30] 朱元璋亲自下令:朝鲜为永不征讨之国,明和朝鲜正式以鸭绿江作为边界,
[02:47.70] 而朝鲜尊明为天朝,并采用明年号,
[02:53.30] 此后朝鲜的历代国王继位后都要派使臣至明朝,得到明朝皇帝的确认并赐予封号,
[03:03.30] 朱元璋和李成桂确定了明王朝和朝鲜和睦友善的关系,
[03:09.30] 也立下了双方守望互助的诺言,后来的历史证明,他们都遵守了自己的承诺,
[03:19.30] 李成桂的建国举动及明朝朝鲜和睦关系的确立,
[03:25.30] 对后来明朝的发展产生了影响,而从某种意义上来说,
[03:30.30] 对今天的文化传播也有一定的因果关系,这是从何说起呢,且听我慢慢道来:
[03:41.30] 在李成桂建立李氏王朝一百多年后的1506 年,
[03:48.30] 李朝中宗继位,在他担任国王的三十八年里,
[03:53.30] 有一位医官靠着自己的努力做出了一番事业,
[03:59.30] 四百多年后,这位医官的事迹被拍成了电视剧,流行一时,
[04:11.30] 这么看来,李成桂那一咬牙的决定实在影响深远,
[04:18.30] 朝鲜成为了大明的属国,北元也被打得奄奄一息,躲到沙漠里整日吃沙子,
[04:27.30] 强大的明朝终于平定了帝国的边界,
[04:32.30] 自盛唐之后,经过数百年的漫长岁月,
[04:37.30] 中原政权终于不再畏惧游牧民族的进攻,
[04:41.30] 一个庞大的帝国又一次屹立起来,
[04:45.30] 它用自己的实力保证这个国家的臣民可以安居乐业,
[04:50.30] 经济文化可以不受干扰的持续发展,
[04:56.30] 在今天看来,我们不得不说,这是一个了不起的成就,
[05:05.30] 此时大明帝国的内部,也是一片欣欣向荣的景象,
[05:12.30] 战争造成的破坏已成为过去,经济得以恢复,国库渐趋充盈,
[05:20.30] 朱元璋对此也十分满意,应该说,他是一个好父亲,好祖父,
[05:27.30] 幼年的不幸遭遇使得他不愿自己的子孙受苦,
[05:32.30] 为了让继承人可以安心的统治天下,为了维持这种欣欣向荣的景象,
[05:39.90] 他为自己的帝国建立了一整套完备系统,
[05:45.30] 他坚信只要子孙们坚守自己创立的制度,大明帝国将永远延续下去,
[05:54.30] 但要保证皇位永远属于自己的子孙,还必须清除一些人,
[06:02.30] 还有几位老朋友需要做个了断,
[06:07.30] 洪武二十五年(1392),朱元璋杀掉了四十年前为他算命的周德兴(大家应该还记得他),
[06:17.30] 这位已经被封为江夏候的算命先生终于兑现了当年的算卦结果——卜逃卜守则不吉,
[06:26.30] 他确实是无处可逃,也无法可守了,
[06:32.30] 洪武二十七年(1394),朱元璋杀颖国公傅友德,一代名将就此陨灭,
[06:41.30] 与他同时被杀的还有蓝玉的副将,在捕鱼儿海战役中立有大功的定远候王弼,
[06:51.30] 洪武二十八年(1395),朱元璋杀宋国公冯胜,
[06:56.30] 这位开国六公爵的硕果仅存者终于没有躲过这一刀,
[07:03.30] 杀吧,杀吧,为了帝国的将来,你不入地狱,谁入地狱?
[07:11.30] 当年的伙伴一个个都被送走了,事情终于可以了解了,
[07:19.30] 对了,还剩下最后一个——汤和,
[07:25.30] 汤和是很懂事的,与胡惟庸蓝玉不同,
[07:30.30] 他一向对朱元璋尊重有加,而且他很早就看出朱元璋的强大与可怕,
[07:38.30] 所以他选择了放弃兵权,安享荣华,
[07:46.30] 所以尽管汤和已经不再掌兵,朱元璋还是去看望了汤和,
[07:52.30] 当然,这次探望在某种程度上将决定汤和的生死,
[07:59.80] 当朱元璋看到汤和时,他惊奇的发现,
[08:03.90] 这位当年英勇无畏的将军只能躺在椅子上,嘴角留着涎水,支撑着向他行礼,
[08:15.70] 汤和似乎也了解朱元璋的来意,
[08:20.30] 他以一种常人难以理解的眼神看着朱元璋,那眼神中隐含着乞求,
[08:30.30] 陛下,难道你真的一个都不留吗?
[08:39.30] 朱元璋懂得这种眼神的意义,
[08:44.30] 四十年前,一群出身贫贱却胸怀大志的年青人,
[08:50.30] 为了生存和理想,挺身而出,经历千辛万苦,推翻暴元,
[08:57.70] 建立了大明王朝,他们曾经憧憬过未来,也曾互相许愿,以荣华相见,
[09:07.30] 在走向成功的路上,有人死去,有人活了下来,
[09:14.30] 而此时,幸存者只剩下了一个站着的人和一个躺着的人,
[09:22.30] 朱元璋不会忘记,四十年前的濠州城,
[09:26.30] 一个九夫长的身后跟随着一个谦恭的千户,
[09:33.90] 几十年的刀光剑影和斧声烛影,当年的朋友都远去了,
[09:39.80] 有些是为我而死的,有些是我杀的,想来所谓孤家寡人,就是如此吧,
[09:53.30] 汤和,活下去吧,那激荡岁月里英姿勃发,生死共进的人们,
[10:02.30] 现在只剩下你和我了,陪我走完这段路吧,
[10:10.30] 我很孤独,
[10:12.70]
[10:16.30] 送走了老朋友,朱元璋终于放心了,
[10:23.30] 大好河山将永远掌握在自己子孙的手中,
[10:30.30] 烧掉良弓,杀掉走狗固然是好,可问题也随之而来了,
[10:37.30] 蒙古骑兵仍然时不时地骚扰边界,
[10:41.30] 朱元璋老了,他不再是那个意气风发、纵横千里的年青人,
[10:47.70] 长期的战争经历和繁重的公务压弯了他的身躯,消磨了他的锐志,
[10:54.80] 且不说眼前的这些打劫者,万一将来又出个蒙古第二,谁去抵抗呢?
[11:03.30] 年青人还是靠不住的,他们只会空读兵书,
[11:09.90] 战争不是儿戏,需要严谨的思维和准确的判断,
[11:16.30] 而此时能带兵、有经验的都被杀掉了,这又是一个难以解决的问题,
[11:26.30] 可就如同以前一样,朱元璋总是能够想出解决的办法,
[11:33.30] 他找到了一个极有军事天赋的人,
[11:36.30] 这个人的能力足以完成保护国家安全的任务,
[11:40.30] 更重要的是,这个人的忠诚是绝对可以信任的,
[11:46.30] 此人就是我们下一幕的主角朱棣,
[11:54.30] 至正二十年(1360)四月,根据可靠情报,
[12:01.30] 陈友谅即将率大军进攻应天,兵势极为强大,谋臣武将个个人心惶惶,
[12:12.30] 而就在这战云弥漫之时,一位身份卑贱的妃子为朱元璋生下了一个儿子,
[12:19.80] 当然,这实在不是个生孩子的好时候,
[12:24.30] 很多人都已经准备收拾包裹分行李散伙了,
[12:27.90] 没人顾得上这位母亲和他的儿子,
[12:32.00] 朱元璋照例去看了看,但也仅此而已,对他而言,
[12:37.90] 现在最重要的是保住自己的命,
[12:41.70] 儿子已经有三个了,多一个不多,少一个不少,
[12:48.30] 在险恶环境中出生的这个婴儿,就是朱棣,
[12:54.30] 从一声啼哭开始,一位传奇的帝王从此在历史上留下自己的痕迹
[13:02.30] 自古有云:善用刀剑者,死于刀剑下,
[13:09.30] 而对于这个婴孩而言,生于战火,死于征途,似乎就是他一生的宿命,
[13:18.30] 朱棣的童年是在一种特殊的环境下度过的,
[13:23.30] 他的母亲并不是马皇后,虽然<明实录——成祖实录>中曾经确定了这一点,
[13:31.30] 但种种证据显示,他的母亲另有其人,
[13:36.30] 其身世十分神秘,我们将在后面对此进行详细的分析和叙述,
[13:44.30] 虽然在他当上皇帝后改动了自己的出生记录,
[13:48.30] 但这只能骗骗后来的人(现在看来这一目的也未达到),
[13:55.30] 当年他是不可能拿这些蹩脚的把戏去糊弄朱元璋的,
[14:01.30] 虽然朱元璋很忙,但儿子是哪个老婆生的,他还是有数的,
[14:08.30] 也正是因为他的母亲身份低贱,且并非长子,
[14:13.30] 从小朱棣就没有得到过什么好的待遇,
[14:17.30] 当然,这是相对于他的哥哥朱标而言的,
[14:21.80] 虽然朱标的母亲地位也不高,但他是长子,
[14:26.30] 而且为人忠厚,很得朱元璋的喜爱,
[14:30.30] 在洪武元年(1368)正月初四,即明朝建立的同日,就被立为太子,
[14:39.30] 而朱棣从小就被告知,自己将来只能做那个高高在上的继承人的臣子,
[14:48.30] 当那个人登上皇位后,每当听到他的指令(圣旨),必须跪下并以虔诚的态度接受,
[14:58.30] 即使这道指令是让自己去死,也必须服从,并叩谢圣恩,
[15:06.30] 凭什么?就因为他早生几年?
[15:11.30] 这种不公平的待遇随着朱棣的成长越来越明显,
[15:17.30] 朱元璋十分注意朱标的教育,他为太子设立了东宫,
[15:23.30] 而且派了当时最著名的学者宋濂来教导太子的学业,
[15:30.30] 此外,他还专门指派了李善长兼太子少师,徐达兼太子少傅,
[15:36.30] 如太子有疑问可以随时得到此二人的指点,
[15:41.30] 这堪称当年的最豪华阵容,天下最优秀的文臣武者都聚集在太子身边,
[15:50.30] 在他们的熏陶下,太子受到了良好的教育,
[15:56.30] 反观朱棣就不同了,他出生时,父亲朱元璋只是一个普通的劳动者,
[16:06.30] 虽然他从事的是比较特殊的劳动——造反,
[16:11.30] 但在元末那无数的造反者中,此时的朱元璋只是一个小本经营者,
[16:18.30] 过着有今天无明日的冒险生活,自然顾不上这个并不起眼的儿子,
[16:26.30] 虽然后来朱元璋的环境日渐改善,身份地位都有了进一步的提高,
[16:33.30] 但朱棣并没有得到更多的优待,
[16:37.30] 这是因为随着朱元璋档次的提升,他的老婆也越来越多,
[16:43.30] 而其生殖能力也值得一夸,在没有他人帮忙的前提下,
[16:49.30] 他一共生了二十六个儿子,十多个女儿,
[16:54.30] 此外,他还收了二十多个养子,粗略加一下,这些人足够一个加强排的兵力了,
[17:04.30] 如果朱元璋检阅这支朱家军时喊一声儿子,
[17:09.30] 朱棣被叫到的几率大概是四十到五十分之一,
[17:15.30] 何苦生在帝王家啊,
[17:18.30] 和太子朱标比起来,朱棣的教育也很成问题,
[17:23.30] 他应该没有受过系统的托儿所和幼儿园教育,
[17:29.30] 在他童年时,正是朱元璋抢地盘的黄金时期,
[17:33.90] 除太子外,朱元璋顾不上其他儿子的教育问题,
[17:39.30] 而且当时朱元璋手下最多的是士兵和将领,可做老师的文人并不多,
[17:47.30] 这就注定了朱棣从小整日见到的都是那些拿着明晃晃的刀剑、穿着厚重铠甲出入的将领和缺手缺脚、身负重伤的士兵,
[18:00.30] 耳中终日听到的都是什么今天砍了几个脑袋、
[18:04.30] 昨天抢了多少东西之类的儿童不宜的话语,慢慢的,他也被同化了,
[18:13.30] 即使在环境变好后,朱棣也从来都不是朱元璋教育的重点对象,
[18:19.30] 没有像宋濂那样的学者去教导他,
[18:23.30] 他虽有皇子的名号,却似乎并没有皇子的尊容,
[18:29.30] 如果要以学习成绩来划分的话,
[18:32.70] 皇太子朱标就是班里的优等生,而朱棣则是不用功读书的社会青年,
[18:42.30] 毛泽东曾经对朱棣的文化程度有过一个评价——半文盲,
[18:49.30] 当然这个文盲不是指不识字,而是相对于当时皇家的教育水平而言的,
[18:58.30] 就史料和朱棣批改的奏章来看,这个评价是比较中肯的,
[19:05.30] 他确实没有什么文采,甚至还不如当年的失学青年,后来的自学成才者朱重八,
[19:16.90] 当然在实际生活中,优等生往往干不过社会青年,这也是不争的事实,
[19:26.30] 与他的哥哥不同,在成长的岁月里,他经常和武将们混在一起,
[19:33.30] 似乎谈论战场上的事情才能引起他的兴趣,
[19:37.70] 另外,他和他的一个表哥关系也很好,时常一同出游,
[19:46.30] 他的这个表哥就是李文忠,
[19:49.30] 李文忠是仅次于徐达和常遇春的名将,
[19:54.30] 甚至有人认为他的军事能力已经超过了常遇春,
[19:59.80] 与李文忠在一起,除了打仗外,也没有什么可谈的了,
[20:06.30] 这段经历让朱棣受益匪浅,他学到了很多用鲜血和生命换来的军事经验,
[20:16.30] 朱棣就是这样成长起来的,
[20:20.30] 母亲身份低贱,得不到朱元璋的多少宠爱,
[20:26.30] 他有三个哥哥,二十二个弟弟,故虽贵为皇子,却没有多少人关注,
[20:32.70] 浑似路边野草般无人照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