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词 : 无 作曲 : 陆禹臣 如常,即“如往常一样”。 面对外界各种不同的事物,你是否可以守住初心?抛开一切外物,伴随各种“音块”与 “不协和”表象的消失,是纵有“彼可取而代之”的情怀痛吟垓下之歌,还是一介布衣怀 “鸿鹄之志”暗度陈仓。道是人各有志,又道是殊途同归,而如常这一说则变得弥足珍贵。 乐曲编制为两把小提琴、一把中提琴、一把大提琴、一把低音提琴以及一件传统四弦琵 琶。其中低音提琴的四弦向下移动一个大二度,定弦即D1、A1、D、G。 全曲以徐州本地的戏曲声腔音调为基础,通过对纯五度、小三度、大二度为关系的四音 列旋律裁剪、发展而构成全曲。(徐州,清朝称之为“五省通衢”之地。故徐州的吸取周边 大量曲艺文化而构成了他的柳琴戏、梆子戏、徐州琴书等的戏曲、曲艺文化。) 为表现戏曲的声腔,在曲中广泛使用到微分音、弦乐揉弦、泛音的滑奏、琵琶吟音等。 并且为表现戏曲的伴奏乐器,如梆子、司鼓等,在其中大量用到拍弦、拍面板、演奏员跺脚 等的手法。其中片段采用一些点描的音色手法,并在中段通过粗糙地片段性的微复调手法, 通过节奏“归一”来表现“如常”一词。 此外,曲目还采用了戏曲音乐的结构,使用了如导板、垛板、慢二行板等的板式, 并且还在垛板段落的基础上加入了徐州柳琴戏中常用的“闪板”手法,即有意识地空 出节拍重音,使旋律与节奏更加难以琢磨。 全曲前半部分以段落的“散”为主,后半部分的再现则删去了部分“形散”的段 落,以达到感情的升华。并且在乐曲很多地方均有暗示主题的“如常”的意图,通过 各种方式、各种手法来讲述“如常”这一词语的内涵,如通过四声部变格卡农式模仿 将同一个材料进行展开;再如全曲两处垛板在处理上并无完全相同,第一处垛板强起 弱收,第二处弱起强收并直接终止全曲。也正是以此表达不同人在相同境遇中的作为。 乐曲主要风格还是以音乐性为主,虽采用大量的现代和声与现代技法,但还是尽 量摒弃过于激烈以及与风格不统一的一些刺激的音响效果。 并且全曲多处采用戏曲中“鱼咬尾”的写法,将引子若干次的变奏,并衔接于各 个段落之间,使乐曲从任意一个衔接段裁剪开后,都可以多次拼接在一起,并且在全 曲结尾处给听者戛然而止之感,并没有过多地“修饰”,而这戛然而止又可以理所应 当地连接至全曲开头,给人以一切均“如常”的淡然之感。 在乐曲排练过程中,除琵琶外,每位演奏员的谱子并不难,但乐曲贯穿以大量的 散板、复杂节奏型、复合拍子、变换拍子等等,主要难度体现在每位演奏员的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