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0:00.30] 上回我们介绍了朱棣的高素质部队, [00:05.30] 但这并不是他获得胜利的根本原因, [00:10.30] 明军获胜的真正秘诀在于他们的战法, [00:16.30] 下面我们就探讨第二个问题:明军使用了怎样的战法? [00:24.30] 可能出乎很多人的意料, [00:28.30] 明军的战法是非常先进的,那到底先进到什么水平? [00:36.30] 明军的战术虽不能说领先世界几百年, [00:41.30] 但放眼全球,至少在当时,绝无可望其项背者, [00:49.30] 这并不是信口胡说,是有着充分的证据的, [00:54.30] 请大家坐好,下面我们将详细介绍明朝军队先进战法的发展过程, [01:04.30] 在朱元璋时代,明朝有徐达、常遇春、李文忠等十分优秀的骑兵将领, [01:13.30] 这些人使用骑兵作战堪称不世出之奇才, [01:19.30] 连靠骑兵起家的蒙古人也被他们打得狼狈不堪, [01:24.30] 但除了他们率领的骑兵之外, [01:29.30] 明朝在军事上还有另一招看家本领,那就是火器, [01:34.30] 事实证明,中国人在发明火药之后,并不仅仅用它制作鞭炮, [01:41.30] 经过上百年的演化改进, [01:45.30] 明代时候朱元璋的军队中已经开始大规模使用火器, [01:50.30] 包括火炮和火铳等,而相应于擅长使用骑兵的徐达等人, [01:57.30] 朱元璋的手下也涌现出了一大批善于使用火器作战的将领, [02:03.30] 这些将领中的佼佼者就是邓愈和沐英, [02:11.30] 邓愈是偏好使用火器的,在洪都保卫战中, [02:16.30] 他的部下就曾经使用火器重创过陈友谅的军队, [02:21.30] 但朱元璋时代,对火器战术的运用达到登峰造极程度的,是沐英, [02:31.30] 在那将星闪耀的年代,沐英并不如徐达等人那么耀眼夺目, [02:38.30] 但他也是一名十分优秀的将领, [02:42.30] 洪武十四年,他随同傅友德、蓝玉攻击云南, [02:48.30] 一年之后,云南平定,傅友德、蓝玉先后奉调回京, [02:55.30] 朱元璋下令,沐英暂不回京,镇守云南, [03:01.30] 按照当时的说法,这只是一个暂时的安排, [03:06.30] 然而沐英却迟迟没有等到调动工作的机会, [03:10.30] 慢慢地,他由临时工变成了合同工,他留在了云南, [03:17.30] 他死后,他的子孙也留在了云南, [03:21.30] 接着执行祖辈与朱元璋签订的那份长期镇守合同, [03:27.30] 从此沐氏就成为了云南的镇守者, [03:32.30] 而这份合同的年限也实在有点长——二百六十年,直到明朝灭亡, [03:42.30] 但也正是在这片土地上,沐英创造出了他独特的火器战法, [03:49.30] 沐英时代的云南决不是我们今天看到的所谓春城和旅游胜地, [03:55.30] 实际上,当时的云南还是一片蛮荒之地,少数民族众多, [04:02.30] 且以造反为日常主要活动项目, [04:06.30] 云南之地少平原,骑兵没有多大作用, [04:11.30] 大部分的军事行动要靠步兵, [04:14.30] 本来毫无组织的少数民族应该不是训练有素的明朝步兵的对手, [04:21.30] 可偏偏当地有一种特产, [04:25.30] 而这种特产又是少数民族喜闻乐见,并极其乐于使用的, [04:32.30] 这种特产就是大象, [04:37.30] 话说大象这种动物,身高体胖皮厚,虽不惹事但也不好惹, [04:45.30] 连山中王老虎见了也要给它三分面子, [04:50.30] 当年象牙也没现在这么值钱, [04:53.30] 所以大象数量很多,当地少数民族造反时, [04:58.30] 总喜欢使用这种当地特产, [05:03.30] 明军骑马,反军骑大象,这仗怎么打? [05:10.30] 克制大象的方法还是有的,那就是火器, [05:16.30] 火铳和火炮不但能够有效打击大象, [05:21.30] 在开枪时发出的响声还能起到威吓的作用, [05:26.30] 这也是当年明军唯一可以克制大象军团的方法, [05:33.30] 但事实总是不如人意,沐英时代所使用的火铳是洪武火铳, [05:43.30] 这种火铳射程不远, [05:46.30] 且每次发射后都需要换黑火药和铅子,无法形成持续的杀伤力, [05:54.30] 发射火铳的士兵往往射完第一发子弹后就会被大象踩死, [06:00.30] 这种赔本买卖沐英是不会做的,在经过无数次失败和思考后, [06:10.30] 沐英终于创造出了一种先进且足以克制大象的火器战法, [06:17.30] 这种战法将火铳兵列队为三行, [06:22.30] 发现敌象兵前进后,第一行首先发射火铳, [06:27.30] 然后第二行、第三行继续发射, [06:33.30] 在二三行发射时,第一列就可以从容装好子弹, [06:40.30] 形成完备而持续的强大火力 [06:45.30] 这种开创性的战术克服了当时火铳的局限性, [06:50.30] 三行轮流开火,没有丝毫停歇, [06:53.30] 足以将任何敢于来犯之敌人(包括大象)打成漏斗, [07:00.30] 正是凭借着这种战法,沐英彻底平定了云南境内的叛乱, [07:06.30] 这种战法由于其使用的地域性,并没有在明军中广泛流传, [07:13.30] 但这并不能否定其在军事史上的伟大意义, [07:19.30] 在沐英发明三行火铳战法的百年之后, [07:23.30] 普鲁士国王菲特列二世经过长期钻研, [07:28.30] 发明了与之类似的三线战法,其排兵布阵方法与沐英如出一辙, [07:36.30] 后来,他凭借着这一战法称雄欧洲, [07:40.30] 当然,这位普鲁士国王认为自己才是三线战术当之无愧的首创者, [07:48.30] 如果此事发生在发明权和知识产权制度十分清晰的今天, [07:54.30] 我们是很有理由向这位国王收取专利权使用费的, [08:00.30] 沐英的三行火器战法虽然并没有在明军中得以广泛流传和使用, [08:07.30] 但我们不需要为此感到遗憾, [08:09.30] 因为就在不久之后,一种威力更大,更先进的战法将代替它的位置, [08:16.30] 在明朝乃至世界军事史上写下辉煌的一页, [08:23.30] 发明这种战法的是一位优秀的军事家, [08:27.30] 他就是我们熟悉的朱棣同志, [08:31.30] 我们也很荣幸地把这位发明者请到了我们的大会现场, [08:36.30] 喔,朱棣同志,你不用站起来,坐着就行, [08:44.30] 下面我们将继续介绍这种新式战法的使用方法, [08:50.30] 在明朝永乐时期,由于早期的徐达、常遇春等一群猛将都已故去, [08:58.30] 新一代的骑兵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 [09:02.30] 其吃苦耐劳精神有所退化(并非玩笑), [09:07.30] 不如他们的先辈,明朝骑兵对蒙古骑兵的个体战略优势已经失去, [09:15.30] 想要克制整日游牧抢劫的蒙古骑兵的冲击力, [09:19.30] 必须配合使用其他武力手段, [09:24.30] 朱棣同志根据其长期武装斗争的经验,设置了三大营, [09:30.30] 并正式将火炮军队引入了明军的战斗序列, [09:35.30] 他希望用火器来压制蒙古骑兵的冲击, [09:39.30] 但问题在于,骑兵不同于象兵,其速度极快, [09:46.30] 由于当时火器杀伤力和射击距离以及换火药时间上的限制, [09:52.30] 即使朱棣使用沐英的三行火器战法,也是无法抵御骑兵冲击的, [10:00.30] 在总结经验教训后,明军终于找到了一套能够有效克制蒙古骑兵的战法, [10:08.30] 本人给明军使用的这套战法取了一个名字, [10:13.30] 叫“要你命三板斧战斗系统”, [10:19.30] 首先必须承认,这个名字不是我首创的, [10:25.30] 而是取材于某搞笑电影中的“要你命3000”武器, [10:32.30] 也许有的朋友看过这部电影, [10:34.30] 这个所谓的“要你命3000”武器是由西瓜刀,石灰粉,毒药,绳子一系列工具组成, [10:44.30] 具体使用过程比较复杂,也很多样, [10:48.30] 比如先洒石灰粉遮住对方眼睛, [10:53.30] 然后用西瓜刀砍,或是下毒等等, [10:58.30] 我在这里借鉴其名决不是为了搞笑, [11:02.30] 恰恰相反,我的态度是很认真的, [11:06.30] 因为在我看来这个“要你命3000”武器系统正好能够借用来说明永乐时期明军战法的特点, [11:18.30] 明军的这个三板斧战法是建立在三大营基础上的, [11:25.30] 与“要你命3000”武器系统类似的是, [11:28.30] 明军是对三大营军事力量进行合理调配与组合, [11:32.30] 达到克制蒙古骑兵的目的, [11:37.30] 所谓的要你命三板斧战法的操作过程是这样的, [11:43.30] 首先,在发现蒙古骑兵后,神机营的士兵会立刻向阵型前列靠拢, [11:51.30] 并做好火炮和火铳的发射准备,在统一指挥下进行齐射, [11:57.30] 这轮齐射是对蒙古骑兵的第一轮打击,也就是第一斧头, [12:04.30] 神机营射击完毕后,会立刻撤退到队伍的两翼, [12:09.30] 然后三千营与五军营的骑兵会立刻补上空位, [12:14.30] 对已经受创的蒙古骑兵发动突击, [12:18.30] 这就是明军的第二斧头,骑兵突击后,五军营的步兵开始进攻, [12:26.30] 他们经常手持制骑兵武器(如长矛等), [12:32.30] 对蒙古骑兵发动最后一轮打击, [12:35.30] 这也是明军的最后一斧头, [12:41.30] 可以看到,这是一个完整的战斗系统, [12:45.30] 明军使用火器压制敌人骑兵推进挫其锐气后,立刻发动反突击, [12:52.30] 然后用步兵巩固战场(神机铳居前,马队居后,步卒次之), [13:03.30] 这一系统的具体使用根据战场条件的不同各异, [13:07.30] 其细节操作过程也要复杂得多, [13:10.30] 比如多兵种部队的队形转换等,但其大致过程是相同的, [13:18.30] 以冲击力见长的蒙古骑兵就是败在了明军的这套战术之下, [13:24.30] 无论多么凶悍的骑兵也扛不住这三斧头, [13:28.30] 这套“要你命三板斧战斗系统”经常搞得蒙古人痛苦不堪, [13:34.30] 却又无可奈何, [13:37.30] 此外明军使用的武器也是很有特点的, [13:42.30] 据考证,当时的明军骑兵使用的兵器与蒙古骑兵也多有不同, [13:49.30] 某些明朝骑兵使用的不是马刀, [13:53.30] 而是另一种威力更大的独门兵器——狼牙棒, [13:59.30] 虽然骑兵多数使用的是弯马刀, [14:03.30] 但据现代科技人员研究表明, [14:06.30] 高速移动中的骑兵在与敌方骑兵对交锋时, [14:10.30] 使用狼牙棒的一方是占有优势的, [14:14.30] 这是因为狼牙棒的打击范围广,使用方便, [14:19.30] 马刀只有单面开刃,狼牙棒却是圆周面铁刺, [14:25.30] 无论哪一部分击打对手都会造成伤害, [14:29.30] 此外还兼具棍棒打击功能, [14:33.30] 其威力实在堪比现在街头斗殴时使用的王牌武器——三棱刮刀, [14:41.30] 而且狼牙棒的批量制作费用低廉,没有统一标准, [14:46.30] 在棍棒上加装铁钉铁签等物体, [14:50.30] 几十分钟即可制作完成,简单方便, [14:54.30] 还可自由发挥创造力, [14:56.30] 如个别心理阴暗者会加装倒钩倒刺等, [15:01.30] 不死也让你掉层皮,实在让人胆寒, [15:08.30] 综合以上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出,明军的胜利决不是侥幸, [15:14.30] 在他们辉煌战绩的背后, [15:17.30] 是无数军事战术科研人员的辛勤汗水的结晶, [15:22.30] 所以在我看来,科学技术是第一推动力这句话实在是极为正确的, [15:31.30] 和我们前面介绍过的沐英三行战法一样, [15:35.30] 朱棣的这套战法在后来的时代里也有很多近似品, [15:41.30] 三百多年后,一位矮个子开始使用与朱棣类似的战法, [15:49.30] 他的战术可以用三句话来概括: [15:53.30] 先用大炮轰,再用骑兵砍,最后步兵上, [15:59.30] 可以看出,他的这套战法和朱棣时代的明军战法是比较类似的, [16:06.30] 正是凭借这套战法,他征服了大半个欧洲, [16:10.30] 并最终找到了一份和朱棣相同的工作——皇帝, [16:17.30] 这位矮个子就是法国的拿破仑, [16:21.30] 他威震天下的资本正是他那独特而富于机动性的炮骑结合战术, [16:30.30] 天才总是有某些共通点的, [16:36.30] 会议开到现在,也该散会了, [16:45.30] 希望大家能够从这个总结会议中了解一些明朝的战术思想和技巧, [16:52.30] 也算没白开这个会,对了,差点说漏了最重要一点, [16:59.30] 以上我们已经概括了明军的战术思想和战斗方法, [17:04.30] 虽然这些都是明军取胜的重要原因, [17:07.30] 但先进的武器和战术并不是影响战争胜负的决定性因素, [17:13.30] 事实上,古往今来, [17:16.30] 所有战争的胜负关系都遵循着一个最根本的原理: [17:23.30] 最终决定胜负的是参加战争的人, [17:31.30] 马哈木失败了,他的挑衅行为终于换来了教训, [17:37.30] 明白自己没有与明朝对抗的实力后,他也步阿鲁台后尘, [17:43.30] 于永乐十三年(1415)向明朝朝贡称臣, [17:49.30] 不过总体看来, [17:51.30] 马哈木这个人还是比较守信用的,至少比阿鲁台强, [17:56.30] 或者说他很识时务, [17:59.30] 可能是那惨烈的一仗给他的心灵以沉重的打击, [18:05.30] 他终其一生再也没有侵犯过明朝边界,这无疑是一件好事, [18:12.30] 但从史料来看,他也并没有闲着, [18:15.30] 此后他将所有的精力都投入到了对子孙的培养中, [18:22.30] 很明显,他认识到了最重要的一点, [18:27.30] 那就是以瓦剌目前的经济实力和科技实力, [18:31.30] 绝对不是明朝政府的对手, [18:35.30] 但他也明白,先进的武器和战术从来都不是胜利的保障, [18:41.30] 统帅和参与战争的人才是最为关键的, [18:46.30] 事实证明,他确实培养出了堪称英才的下一代,他的儿子叫脱欢, [18:55.30] 二十年后杀掉了鞑靼首领阿鲁台,最终统一蒙古, [19:01.30] 他的孙子叫额森,这位仁兄比他老子还厉害, [19:06.30] 干出了更加惊天动地的事, [19:09.30] 他还有一个广为人知的名字——也先, [19:15.30] 朱棣对待蒙古部落的这种指哪打哪, [19:19.30] 横扫一切的军事讨伐有效地震慑了瓦剌和鞑靼, [19:24.30] 自永乐十二年(1414)征伐瓦剌得胜归来后, [19:29.30] 明帝国的边界终于安静了下来, [19:32.30] 瓦剌奄奄一息,鞑靼心有余悸, [19:37.30] “不打不服,打服为止”这句俗语用在此处十分合适, [19:43.30] 永乐大帝朱棣就这样用武力为自己的国民创造了一个良好的生活环境, [19:50.30] 此时永乐大典已经修成,边疆平安无事, [19:55.30] 周边四夷争相向明朝皇帝朝贡, [19:59.30] 大明帝国可谓风光无比, [20:03.30] 在朱元璋和朱棣父子的辛苦经营下, [20:07.30] 明帝国的文治武功达到了最高峰, [20:11.30] 国家繁荣昌盛、百业兴旺的景象又一次在中国大地上呈现, [20:18.30] 这固然是朱棣的成就, [20:20.30] 但究其根本还是朱元璋时代打下的良好基础在起作用, [20:27.30] 因为朱元璋就如同一个尽职的管家婆, [20:31.30] 早已为自己的子孙制定了一系列政策,让他们去照着执行, [20:37.30] 事实上,朱棣时代奉行的仍然是他父亲的那一套系统, [20:43.30] 但朱棣本人在此基础上也有着自己的发明创造, [20:49.30] 下面我们将介绍朱棣统治时期出现的几个新机构, [20:55.30] 这些机构对之后的明代历史有着极为深远的影响, [21:02.30] 而且这些也确实可以算得上是朱棣辛苦劳动的结果, [21:07.30] 是超越前人的发明创造,值得一提, [21:13.30] 我们先从最重要的一个说起, [21:17.30] 这是一个全新的机构,是由朱棣本人设立的, [21:22.30] 但这个新机构的设立者朱棣做梦也不会想到, [21:27.30] 几十年之后,它会成长为一个可怕的庞然大物, [21:33.30] 庞大到足以威胁皇帝的地位和权力, [21:37.30] 这个机构就是内阁, [21:41.30] 永乐初年,被政事累得半死不活的朱棣终于无法忍受下去了, [21:50.30] 他总算领教了自己老爹朱元璋的工作效率和工作精神, [21:56.30] 自己纵然全力以赴没日没夜的干工作,还是很难完成, [22:02.30] 在这种情况下,他任命解缙等七人为殿阁大学士,参与机务, [22:10.30] 这七个人组成了明朝的第一任内阁, [22:14.30] 自此之后,朱棣但凡战争、用人、甚至立太子这样的事情都要与这七个人讨论方作决定, [22:26.30] 其职权责任不可谓不大, [22:31.30] 但出人意料的是,内阁成员的官职却只有五品, [22:37.30] 远远低于尚书、侍郎等中央官员, [22:41.30] 这也是朱棣精心设置的,他对内阁也存有一定戒心, [22:47.30] 为防止这七个人权势过大, [22:51.30] 他特意降低了这些所谓阁员的品衔, [22:56.30] 他似乎认为这样就能够有效的控制内阁, [23:01.30] 后来的事实证明,他错了, [23:05.30] 谁也料不到这个当初丝毫不起眼的小机构最终竟然会成为明帝国统治的中枢, [23:14.30] 当年官位仅五品的阁臣成为了百官的首领, [23:19.30] 更让人难以置信的是, [23:22.30] 这个机构的生命力竟然会比明朝这个朝代更长! [23:29.30] 它已经由一个机构变成了一种制度, [23:33.30] 在此之后的五百余年一直延续下去, [23:37.30] 成为中国封建政治制度中极为重要的部分, [23:43.30] 这个机构将经常出现在我们的文章中, [23:47.30] 无数忠臣、奸臣、乱臣都将在这个舞台上表现他们的一生, [23:56.30] 内阁固然重要,但下一个机构的知名度却要远远的大于它, [24:03.30] 这个朱棣出于特殊目的建立的部门几百年来都笼罩着神秘色彩, [24:10.30] 它的名字也经常和罪恶、阴谋纠缠在一起,这个部门的名字叫东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