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那些事儿035 朱棣为这一天的到来已经准备了很久,士兵武器粮食都十分充足, 但他还缺少一样东西,那就是造反的理由, 造反需要理由吗?需要,非常需要, 在造反这项活动中,理由看上去无关紧要, 但实际上,理由虽不是必须的,却也是必要的, 对朱棣而言更是如此,自己是藩王,不是贫农, 造反的对象是经过法律认可的皇帝, 无论从哪个方面来看,自己都是理亏的, 所以找一个理由实在是很有必要的, 即使骗不了别人,至少可以骗骗自己, 于是朱棣和道衍开始从浩如烟海的大明法条规定中寻找自己的依据, 这有点类似今天法庭上开庭的律师翻阅法律条文,寻找法律漏洞, 功夫不负有心人,他们终于找到了法律规则的漏洞,打了一个漂亮的擦边球, 朱元璋并非完全没有料到自己的儿子将来有可能会造孙子的反, 他制定了一套极为复杂的规定,用来制约藩王, 但为了防止所谓奸臣作乱,他又规定藩王在危急时刻可以起兵勤王, 即所谓“朝无正臣,内有奸恶, 则亲王训兵待命,天子密诏诸王,统领镇兵讨平之”, 但这个规定有一个关键之处,那就是需要天子密诏, 而在朱棣和道衍看来,这个问题是不难解决的, 他们充分发挥了自己厚黑学的本领,对这一点视而不见, 公然宣称朝中有奸臣,要出兵“靖难”,清君侧, 更让人难以置信的是, 他们居然还将这一套歪论写成奏折, 公然上奏朝廷,向朝廷要人, 摆出一副义愤填膺的模样, 这就如同街上的地痞打了对方一个耳光, 然后激动地询问肇事者的去向, 并表示一定要为对方主持公道, “靖难”理论的提出和发展充分说明朱棣已经熟练的掌握了权谋规则中的一条重要原理: 〖如果你喜欢别人的东西,就把它拿过来,辩护律师总是找得到的, ——腓特烈二世原创〗 既然一切都准备好了,该干什么就干什么吧, 但是中国自古就是礼仪之邦, 即使是造反这种事情也是需要搞一个仪式的, 领导要先发言,主要概述一下这次造反的目的和伟大意义, 并介绍一下具体执行方法以及抚恤金安家费之类的问题, 然后由其他人等补充发言,士兵鼓掌表示理解,之后散会,开打, 朱棣的这次造反也不例外, 早在杀掉张、谢二人之前的一个月,他已经纠集一些部下搞过一次誓师仪式, 当然,是秘密进行的, 但在那次活动中,出现了一个意外,使得朱棣产生了一种不祥的预感, 那是在六月七日,他召集一群参与造反的人宣讲造反的计划,并鼓舞士气, 但就在他讲得正高兴的时候, 突然风雨大作,房屋上的瓦片纷纷被吹落,众人顿时面如土色, 这实在不是一个好的兆头, 当时的人可不会从房屋质量、天气情况上找原因, 本来商量的就是见不得人的事情, 突然来这么一下子,莫不是老天爷反对自己造反? 朱棣也慌了,讲得正高兴的时候,老天爷来砸场子, 事发突然,他也愣住了,关键时刻,还是道衍发挥了作用,他大声说道: “真龙飞天,一定会有风雨相随,现在瓦片落地,正是大吉大利的预兆!” 于是一通封建迷信宣传过后,掉瓦片就成了上天支持朱棣的铁证, 看来上天倒真是一个随和的人,总是按照人们的意愿行事, 所谓替天行道之言,实在不可深信, 小兵们好糊弄,他们没有多少文化,没见过老天爷,也没见过皇帝, 上级说什么他们就信什么,可是朱棣不同, 什么天意归属、天星下凡都是自己编造,用来糊弄别人、安慰自己的, 真要到了紧要关头,只能靠自己, 他曾经不止一次的把自己和当朝皇帝作比较, 无论从军事、政治哪一方面来看,自己都要远远胜过那个小毛孩子, 而且他对自己的军队有绝对的信心, 京城的那些部队养尊处优,久不经战阵, 自然比不上自己手下的这些虎狼之士, 但毕竟那个在京城的人才是真正的皇帝, 自己只是一个藩王,要想登上那个宝座, 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凶险难测啊, 朱棣的预感并没有错, 他即将走上的是一条异常艰苦的道路, 贵为皇子的他必须要经历金戈铁马、九死一生的战场拼杀, 去夺取自己的天下, 而他遇到的敌人决不仅仅是黄子澄那样的无能之辈, 还有很多十分厉害的对手在等待着他, 他也将在不久之后吃到这些人的苦头, 宋忠是一个名字不太吉利,军事才能也很一般的人, 本来在建文帝的布局中他并不是什么重要的人物, 事情急转直下,却将他推向了风口浪尖, 北平附近的南军全部涌向了他所在的怀来,情况一片混乱, 关键时刻,宋忠表现出了惊人的勇气, 他在短时间内收容和安排了许多士兵,并将他们重新编队, 但是士兵们的慌乱是他无法平息的, 在很多时候,平息慌乱的最好方法是愤怒, 为了尽快恢复士兵们的战斗力,宋忠决定撒一个谎, 但事实证明这个谎话是比较蹩脚的, 宋忠派人传播谣言,说家在北平的士兵家属们都被燕王杀掉了, 士兵们果然群情激奋,准备拚死一战, 可是当燕王的军队真的发动进攻时,意想不到的事情发生了, 打头阵的敌方士兵们并没有冲上来拼杀, 而是不断大喊大叫,喊叫内容类似今天在机场火车站出站口接人时说的那些话, 一时间父子兄弟表哥堂弟的喊声此起彼伏, 原来朱棣得知了宋忠的这个谎言, 他特意安排这些士兵的亲属打头阵,用来瓦解宋忠的军心, 这一招十分有效,宋忠手下的士兵顿感上当, 于是纷纷逃走,宋忠没有办法,只好自己亲自上阵, 但大势已经不可挽回了,战斗结果,宋忠全军覆没,他本人也被活捉, 朱棣曾经想劝降宋忠,被他严词拒绝了,最后被朱棣杀害, 宋忠虽才具不高,却有决战之勇气, 宁死不屈,对得起他名字中的那个忠字, 战败的消息很快就传到了朝廷,建文帝大惊失色, 他终于明白一直害怕发生的事情最终还是发生了, 现在只能用刀剑来说话了, 朱元璋杀戮功臣的恶果终于显现出来, 当建文帝朱允炆环顾四周时, 惊奇的发现他很难找出一个真正有战斗经验的人去对付朱棣, 只剩下耿炳文了, 耿炳文是朱元璋的老乡,身经百战,战场经验丰富,为朱元璋所信任, 并在战后被封为长兴侯,一等功臣, 很明显朱元璋当年杀掉无数功臣却独独留下他,正是为了今日之变, 洪武年间,名将如云,耿炳文虽然是一个不错的将领,但并不十分突出, 在那个名将一抓一大把的年代,比他强的将领数不胜数, 比他低调的也不在少数, 朱元璋杀掉那么多开国功臣,却把他留下来, 此人到底有什么过人之处呢? 其实秘密就藏在他的封号中, 耿炳文之所以被封为长兴侯, 是因为当年他驻守长兴十年,抵御张士诚的进攻, 城池固若金汤,一直未被攻破,极大地牵制了张士诚的力量, 每个将领都有他自己的长处,也有他的短处, 耿炳文的长处就是防守,联系起来看,你不得不佩服朱元璋的精明, 擅长进攻的蓝玉、王弼都被他杀了,擅长防守的耿炳文却被留了下来, 即使将来耿炳文真有异心,也翻不起多大的浪, 而如果有外敌入侵,耿炳文就可以派上用场了, 可是朱允炆交给他的任务却是进攻, 而进攻的对象是从小混迹于名将之中,深通兵法的朱棣, 他的军事天赋丝毫不逊色于洪武朝的一流名将, 碰巧的是他的长处正是进攻, 朱允炆将三十万大军的指挥权交给了耿炳文,希望他将叛军一举荡平, 为了表示对此事的重视,他还亲自送耿炳文出征,也就是在这次送行活动中, 朱允炆干出了他一生中最愚蠢的事情, 他语重心长的对他说:“请你务必不要让我背上杀害叔叔的罪名啊,” 虽然他一生中干过很多蠢事,但我认为这件事是最愚蠢的, 朱允炆虽然从朱元璋那些学到了很多东西, 但关键的一条规则他并没有领会,这也是朱元璋一生的信条, 要么不做,要么做绝, 想必接到朱允炆命令的耿炳文也是一头雾水, 打仗还不能伤害对方主帅,是什么道理? 但他还是顶着雾水出发了,迎接他的将是凶险未卜的命运, 八月,耿炳文率领大军到达了真定, 他派遣徐凯驻守河间,潘忠驻守莫州, 杨松为先锋进驻雄县,待主力会集后再发动进攻, 可以看出,耿炳文确实经验老到,他深知深入敌境作战,应稳扎稳打, 他摆出的这个三角形阵势充分体现了其丰富的战斗经验和扎实的几何学功底, 万事俱备,只等朱棣了, 朱棣比他的侄子更了解耿炳文, 他明白这位老将并不简单,决不能轻敌, 于是在战前他派了自己手下的第一大将张玉去侦察敌情, 张玉侦察敌情后却给了他一个意想不到的回复, 张玉告诉朱棣,敌军的纪律涣散,潘忠和杨松都是无谋之辈, 耿炳文不过是个老家伙,打败他们打开南下之路,易如反掌, 朱棣亲自带兵抵达娄桑,准备发动他的第一波进攻, 进攻对象正是杨松驻守的雄县, 选择了一个绝妙的时机——中秋之夜, 朱棣选择中秋之夜开始进攻是经过充分考虑的, 士兵也是人,即使打仗时也要过过节假日, 想想家里的爹娘和老婆孩子,可是对于雄县的那些士兵而言, 他们的思念将到此为止, 朱棣的士兵们没有过中秋节,他们趁着黑夜悄悄爬上了城头, 此时城内的士兵们个个喝得大醉,没有任何防备, 突然见到这些不速之客,不由得大惊, 当然他们也绝对不会把这些人错认为嫦娥或是吴刚的, 于是主帅杨松一面派人向潘忠求援,一面组织士兵奋起反抗, 杨松知道,己军势如犄角,如若潘忠能及时来援,必能击退敌军, 但是遗憾的是,杨松本人及其所部全部战死, 他没有能够等到援军到来的那一刻, 援军在哪里呢? 潘忠确实接到了杨松的求援, 他立刻意识到战斗已经开始,境况紧急, 如果杨松的雄县失守,自己也要完蛋,于是他亲自带骑兵奔袭雄县, 加快速度!杨松你一定要坚持住,援军马上就到! 他的速度确实不慢,很快就到达了一座名为月漾桥的石桥, 但如他原先来过这里,再仔细观察一下,就会发现桥底多了很多水草, 就在潘忠和他的部队奔过桥后, 突然炮声四起,桥底的水草不见了, 无数士兵冒了出来,占据了大桥,截断潘军后路, 而路边和前方也出现大量燕军,向潘忠发动猛烈进攻, 潘忠进退不能,被关起门来猛打,不一刻全军覆没, 他本人也被活捉, 朱棣不是一个头脑简单的人, 他看破了耿炳文的阵势,明白其分军厉害之处就在于互相支持,互为照应, 只要雄县出事,潘忠必定来救并内外夹攻, 但耿炳文没有想到朱棣动作如此之快, 解决杨松后居然还在援兵必经之路上设下埋伏, 用闪电战打了一个时间差,一箭双雕,实在是厉害之极, 正当朱棣筹划下一步的攻势时, 耿炳文的部将张保阵前投降, 他向朱棣提供了重要情报,明军目前处于分散状态, 三十万部队并未到齐,现在只有十余万人分布在滹沱河南北两岸, 如果能够分别击破,将获大胜, 听到这个消息,众人都很高兴, 他们也认为趁对方兵力分散进行攻击能够获得胜利,应立刻进兵, 朱棣的反应却大出人们所料, 他没有如张保所说去攻击分散的明军,而是安排张保回营告诉耿炳文, 自己的大军已经逼近,让耿炳文做好准备, 这又是让人疑惑不解的一招,莫非朱棣嫌敌人太少? 没错,他就是嫌敌人太少,太分散, 他的真实计划是让耿炳文得到消息后合兵一处,然后与自己决战! 在他看来,敌人分兵两处反而不容易打败,自己有可能会腹背受敌, 还不如把他们集中在一起收拾掉, 朱棣对自己的指挥能力有着极强的自信心, 在他看来耿炳文的军队并不可怕,他所需要的不过是一场面对面的决战! 耿炳文果然如朱棣所料,将自己的部队合兵一处,等待着朱棣的到来, 无论张保是不是间谍,这都是他的唯一选择, 对于已经六十余岁的耿炳文来说, 快到退休的年龄还要打仗实在不是一件让人惬意的事情, 而当他得知自己精心布下的阵型被突破, 杨、潘二人如切菜一样被朱棣处理掉时, 也不禁为这个年仅四十岁的天才将领的军事能力而惊叹, 他是见过世面的人,徐达、常遇春、李文忠等人的身影陪伴了他很多年, 他们那势如破竹的攻势、鬼神莫测的判断能力都给他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在那个时候,自己只能在这些人的光芒之下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 随着这些人的去世,他也曾自负的认为天下能打仗、会打仗的人不多了, 但是现在,他终于完全认识到: 自己面对的是一个可怕的敌人,一个很会打仗,很难对付的敌人, 朱棣的军队不断向他逼近, 他没有办法,只能合兵,等待着对方的进攻, 这对于一个带领三十万军队的将领而言实在是一种耻辱, 是死是活总要有个结果的,朱棣,你来吧! 得知耿炳文合兵后,朱棣立刻开始攻击 耿炳文终于看见的朱棣的旗帜, 但在这场战役中,北军也就是燕军,没有指定作先锋的将领, 因为这个光荣的职位由朱棣自己兼任了,当然也是不会有人跟他抢的 朱棣喜爱战争,战火中出生的他,似乎和战争结下了不解之缘, 当他跨上马匹,听着那熟悉的号角声和呐喊声 挥舞马刀杀向敌阵时,他似乎更能找到自己存在的价值 喊杀声是他的音乐,铠甲是他的服装,尸山血河是他的图画,他属于这个地方, 耿秉文等了很久,他相信朱棣就在对面阵中的某个地方看着他, 可他等了很久,还是不见朱棣出战,他到底搞的什么名堂呢? 朱棣并没有从正面进攻,他没有去赴耿秉文的约会,放了对方鸽子 却亲自带领者数千人,绕了个圈,从城池的西南面突然冲了出来 这下耿秉文真是被打的措手不及 两营被攻破,损失惨重,但他不愧经验老道,并不慌乱 立刻列兵出阵,他相信自己的兵力与对方比,并没有太大的劣势,还是可以拼一下的 然而北军的反应简直和闪电一样迅速,他刚带兵出战,正面的北君立刻就发动了攻击